耕读结合,“学生娃”当起“小菜农”

核心提示: 9日上午10点左右,窦庄中心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走出教室,跟着老师去百草园“干农活”去了。

0d460dac2500fb0d778ee2b9434dadbb

图为学生们在学校果蔬园里参加劳动活动。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同学们,排好队,把手套戴好……”9日上午10点左右,窦庄中心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走出教室,跟着老师去百草园“干农活”去了。

百草园是窦庄中心小学西北角的一处果蔬园。起初,那里是一片荒地。7年前,学校在荒地上建起了果蔬园,并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取“百草园”三字为名。现在,这里是学校的果蔬种植体验中心,更是学生们的劳动乐园。

“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有一个‘百草园’,我们学校也有一个百草园。”百草园是四年级学生姚文雅在学校里最喜欢的地方。一年四季,她和同学们在这里感受劳动的辛苦,也体会丰收的喜悦,“劳动带给我快乐,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是最甜的。”

一手拨开丛生的叶子,一手握住一根紫色的茄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根根茄子被学生们摘了下来,放进竹筐里。在百草园的另一角,两个学生一组,将一颗颗硕大的包菜搬到菜地边,大家熟练地剥了起来……“学生们现在摘的这些蔬菜,一会儿会送去学校食堂。明天中午,学生们就能吃到他们自己采摘的蔬菜了。”窦庄中心小学校长周晓军介绍,“目前,百草园内建有大棚,共栽种了茄子、豇豆、西红柿、莜麦菜、包菜等20多种蔬菜。去年,我们又栽种了一些果树。‘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利用每天课后延时服务的部分时间,安排各个班级的学生轮流来这里体验劳动生活。”

走在校园里,教学楼外墙的宣传板上是“劳动名人名言”“劳动古诗词”“劳动儿童歌曲”以及有关劳动的“名人轶事”;各年级的教室里大多设有“劳动足迹”一角,黑板报也均以“劳动”为主题;就连操场边的路灯柱上也贴着劳动谚语。近年来,劳动教育氛围在这里越来越浓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必须得补强,我们学校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做好场境和课程建设,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助力。”周晓军认为,劳动教育不限于校内,而是立足于校内,向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延展。“在节假日及寒暑假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指导,同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周晓军说,“我们会与村、社区对接,联系校外的劳动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此外,还会带领学生走进一些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劳动形态,让他们在丰富的场景中,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劳动教育与课堂教育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周晓军说,“劳动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正确三观的形成等方面大有裨益,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活跃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劳动中,更多的学生愿意去交流,主动去协作,这些不仅能快速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对学生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周晓军表示,在目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更要让学生们亲近田园、体验劳作,让他们辨得了四季、识得了农时、分得了五谷,让劳动教育向下扎根、向光生长,不断筑牢劳动教育的底座,全力打造劳动教育的新生态。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