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流动摊点到自己的一间店铺
残疾鞋匠夫妻携手创出幸福生活
夫妻俩在摆放自己做的各式布鞋
细心修补鞋子
手工制鞋绝活不简单
张芬娣在一一针一线缝制手工鞋
店铺内自制款式的布鞋、棉鞋等琳琅满目
本版摄影 萧也平 本版撰文 蒋须俊
“徐师傅,帮我把这个鞋子修补下,另外这件裤子的拉链也换下哦,我买完菜就来拿。”
“好的,你先放那儿。等我把手头这个鞋子缝好了就给你修补,拉链我让芬娣待会儿换下。”
在古镇珥陵集镇,有一家“徐记专修”店铺特别引人注目,每天,这个小小的店铺里,熙熙攘攘,生意红火。走进店铺,迎面的是三台缝纫机、一台补鞋机,一对残疾夫妻分工协作,不时轮流交替坐在这些机子前,细心娴熟地为客人进行服务。他俩就是店铺的主人徐建兴、张芬娣夫妇。经营“徐记店铺”20多年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不仅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带来了方便,还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徐建兴今年66岁,老家在护国村庵前村,从事鞋匠修补已有40余年历史了。在他二三岁的时候,寄养在村托儿所的他在一次冬季取暖中,右脚不慎被火烧毁,造成右腿意外致残。面对命运的不幸,徐建兴没有自暴自弃。初中毕业后,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他决心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在苏北等地学做皮鞋期间,徐建兴精心学艺,不断钻研,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就掌握了制鞋工艺。后来,他回乡看到村民缝补鞋子不便,就到集镇上摆摊当了一名鞋匠。20多岁那年,徐建兴娶了邻村东岸里村的张芬娣为妻。“虽然妻子的一只手有点畸形,但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却特别好,这为拓展修补生意带来了帮助。”徐建兴说,婚后,二人夫唱妇随,一起走街串巷摆摊设点从事鞋子、衣裤等的修补活计,还辗转周边乡镇服务。
但露天摆摊修补,风吹雨淋、东奔西跑,总非长久之计。1998年,夫妇俩一合计,决定在珥陵集镇闹市口的街道边租赁一间50平方米的门面,开设了专门的修鞋缝补店。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凭着为人和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原则,“徐记专修”店赢得了人们的信赖,生意也越来越好。8年前,利用手头的积蓄,徐建兴投资50万元买下了另一间门店。如今,“徐记专修”店铺也成了珥陵百姓眼里的一个“老字号”。
“除了正月初一休息,其他日子都有顾客上门,每天我们都是忙忙碌碌的。”徐师傅说,在修补鞋子、更换拉链、缝补裁剪的基础上,他和妻子还做起手工布鞋,“你看,这些都是我俩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很受顾客欢迎!”记者看到,店铺内整齐地摆放着款式多样、老少皆宜的布鞋,有棉鞋、拖鞋,还有单靴等,可谓应有尽有。由于夫妻俩手艺精湛,不仅珥陵本地,还有周边乡镇以及丹阳城区、皇塘、吕城等地的顾客前来购买,慕名找他修补拉链的外地人也比比皆是。
去年上半年,来自无锡的一位客人特地开车过来,请徐师傅帮他修一只进口手提包的拉链。原来,他在无锡城里找了几个鞋匠都未能如愿。老徐根据对方要求,很快就修理完毕。无锡客人对此非常满意,提出要加价支付费用,被徐师傅婉言谢绝了。徐建兴说:“顾客无论家庭穷富、不论地位高低,童叟无欺,合理收费,不多赚人家一分钱,这是我做生意的信条。”对上门来修补的残疾人、生活困难户,他还给予最大优惠。正是在顾客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个普通的乡村鞋匠店铺,也因此声名远播。
从昔日的一个流动鞋摊,到如今属于自己的一间店铺,徐建兴夫妇的创业励志故事,被村民们传为佳话,更赢得了人们的点赞。前来鞋店的珥陵财政所退休干部史腊春对此称赞不已:“老徐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奋斗经历,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让人很是钦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徐建兴对此深有感触,让夫妇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一对儿女毕业后也走上了自主择业之路。徐师傅说:“身体残疾不可怕,可怕的缺乏自强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只要肯吃苦、善钻研,依靠自己的劳动去奋斗、去打拼,都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