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心病”更应医治

核心提示: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巨大改变。不少市民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

本报讯(记者 唐菀滢 通讯员 尹璐)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巨大改变。不少市民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丹阳市精防院副院长、精神卫生专科医生谭国华指出,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源自其传染性疾病的本质,大家都想远离病毒、远离感染者,也导致了人们对新冠疫情、病毒的焦虑和恐惧。

谭国华认为,在一般的应激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短暂的情绪波动问题,比如轻度的焦虑、恐惧或是抑郁,甚至是烦躁,脾气很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轻微、短暂的,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慢慢平复下来。但也有少数心理症状较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需要接受精神科访谈、心理诊疗服务甚至是药物方面的治疗。例如此次疫情期间,一些个案的症状,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通过心理疏导来改善,最终医好“心病”。专家也提醒,社会公众其实还是对精神卫生类疾病有很强的病耻感。借着这次疫情,人们对精神科系统或许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新冠肺炎,更加理解新冠感染者,帮助康复者回归社会。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