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夏天

核心提示: “忽然”一词,表面上说夏天来得突然,言外之意,是怨春天太短暂。其实,是一种错觉。翻开日历,每年2月4日左右立春,5月4日前后立夏,前后整三个月,不少一天。

■张玉明

“忽然”一词,表面上说夏天来得突然,言外之意,是怨春天太短暂。其实,是一种错觉。翻开日历,每年2月4日左右立春,5月4日前后立夏,前后整三个月,不少一天。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列“大寒”之后。没办法,春天只好挨着冬天,并排而坐。冬天是个大冰球,寒气逼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焐化这个大冰球,也绝非一日之功。整个二月都是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三月也是忽阴忽晴,乍暖还寒。四月快尽时,天气才真正暖和起来,冬天的影响总算全部消除。只是猛一抬头,墙上的日历,已到了暮春时节。丰子恺老先生说过,春天是徒有其名,只是精神上的慰藉,一年中最愉快的光景,是从暮春开始的。西方人也视五月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立春后,气温是一直在努力攀升的。有气象资料可查证,整个春天的温度曲线,都是上扬走高的。说到底,春天再不济,也会比冬天暖和得多。只是远没达到舒适的程度。加上我们整日关闭门窗,封闭阳台,敞开空调,偶尔出门,也是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或坐在温暖的车厢里,根本觉察不到春天微微回暖的脉动和气息。

再一个原因,我们对春天的期望太高。或许是受够了冬天的寒冷,满以为一脚跨进春天的门槛,就会像进了空调房,立马暖和起来,臃肿碍事的棉衣马上可脱掉,扔进洗衣机桶。而现实冰冷,早春依旧像个冰窟窿,身上的棉衣一件也没少,跟冬天别无二样。

藏身泥土之中的虫子,比我们敏感、警觉。惊蛰,就是蛰伏的虫子被春雷惊醒。早春有没有响过雷声,虫子们是否听得见雷声,也不必去争论。与其说它们是被雷声惊醒的,还不如说是感受到了气温的些微回升,自然苏醒的。因为春雷也是气温回升所致。

草木苏醒得更早。它们不依靠温度,而是通过密切注视太阳的动向,更早探得春天消息的。每年从夏至这天起,太阳就离开我们,一路向南方驶去。一直走到一个叫“南回归线”的地方,才踩住刹车,停下脚步。这天的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节气上称作冬至。冬至是冬天的尽头之意。冬至过后,太阳就开始往回走,向北回归。“冬至一阳生,日晷初长。”白天一天天长起来,每天的太阳都早升几分钟,晚落几分钟,我们人类不在意,而草木记在心中,知道春天已在回来的路上了,就开始着手做准备了。中国古代曾把冬至这天确定为一年的开始,我们常说春天是从南方归来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每到立春时,草木们就争先恐后地开枝散叶、开花孕果,没有片刻迟缓和耽搁。

去年以来,身体一直欠佳,医生嘱我,多到户外走动。小区的河对岸,是个城中村,有一条新筑的柏油路,从村中蜿蜒穿过。明亮的路灯,宽敞的路面,却很少行人。每天晚饭后,我都去那里散步。早春的夜晚,我裹着大衣,围着围巾,依旧寒意袭人。但我在贴着大红对联的农家门前,还是看到了最先盛开的一树桃花。在农家的菜地里,看到了慢慢地站起身来,开出的一大片油菜花。看到了河边疏朗清瘦的柳树,渐渐成烟,成帷,成荫。分明听到了路边草丛里的虫鸣声,水渠里池塘边的蛙鸣声,竹林深处的猫叫声。每个夜晚都让我兴奋,原来春天早就来了。只是没来敲我们的门,向我们报到。它们集聚在田间、地头、枝头、水边,与虫蛙叙旧,与草木缠绵,嬉戏打闹,又唱又跳,昼夜狂欢。而我们人却闷在家里,蒙在鼓里,浑然不知。不是春天变短了,而是被我们无端地错过了。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这是北宋词人毛滂的《踏莎行·元夕》中的句子。词人迫不及待地在雪地里寻找,不辞辛苦地在夜晚挑灯寻找,生怕积雪遮盖了春,生怕夜色掩藏了春,生怕春来不知,怠慢了春。与古人相比,我们被动了许多,慵懒了许多,迟钝了许多,也傲慢了许多。也难怪春来匆匆,忽然夏天了。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