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传承习俗知感恩

核心提示: 一年清明又至。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根据节气而定,一般在公历4月5日。清明节与除夕、中元节、重阳节三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报记者 马骏

一年清明又至。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根据节气而定,一般在公历4月5日。清明节与除夕、中元节、重阳节三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那么,在我市,清明节都是怎么过的呢?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一说有关清明的那些事儿。

据《丹阳县志》载:“清明日,家家上坟,纸钱满野,折柳插门”。“在历史上,先有寒食节,再有清明节。”韩梦庆说,“说到清明节,就不能不提寒食节。以前,人们不过清明节,而是过寒食节。寒食节放假三天,扫墓、祭祀祖先是寒食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抗战胜利后,寒食节越来越被淡化,而清明节越来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很多人已不知寒食,只知清明了。”

韩梦庆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当上国君,即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此后,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韩梦庆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丹阳人还是过寒食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而是选择吃干粮,晚上破禁点豆油灯。”韩梦庆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寒食节的习俗越来越不合时宜,因此渐渐被清明节取而代之。

韩梦庆介绍,寒食节与清明节是比较相似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丘坵廓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由此可见,寒食节中有关祭祀的习俗与清明节大体上是一致的。

韩梦庆表示,上坟和“烧祖宗”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丹阳人都是选择清明节当天‘烧祖宗’,在清明节前后10天里上坟、扫墓。”韩梦庆说,“一年之中,祭祀祖先的日子除了清明节,还有忌日、夏至日、冬至日、农历七月半等日子。就祭祀内容上来说,清明节与其他日子是不一样的。”韩梦庆说,清明节祭祀祖先是有规矩的,在菜品的选择上主要是以素菜为主,如青菜、豆腐、百叶之类,不提倡菜品太过丰盛。韩梦庆表示,这样做一方面是对祖先尊重的表现;另一方面与寒食节传承下来的习俗有关。

清明节不仅蕴含着缅怀之意,也有踏青、郊游、放风筝等有趣的民俗活动。作为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郊游,拥抱春天。“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是春光明媚。我小时候住在城河路附近,每到清明节时,我就会和小伙伴们约着去练湖闸那儿游玩。”韩梦庆回忆道,“清明节是踏青的好时节,练湖闸因距离城市较近,所以深受城里人青睐,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不少人去那里踏青游玩,热闹极了。”

韩梦庆表示,无论是缅怀故人还是拥抱自然,都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对于清明,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