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行动”中,居民用手电筒为志愿者“掌灯”

核心提示: “登记的过程中,由于家中光线较暗,这位热心的老人就一直举着手电筒给我们打着灯。”3月16日,在第二轮“敲门行动”中,志愿者陈女士在她单位的微信工作群里分享了刚遇到的一件事,并将这暖心的一幕拍了下来,让群里的志愿者都备受鼓舞。

图为老人用手电筒为志愿者“掌灯”。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讯(记者 帅莹) “登记的过程中,由于家中光线较暗,这位热心的老人就一直举着手电筒给我们打着灯。”3月16日,在第二轮“敲门行动”中,志愿者陈女士在她单位的微信工作群里分享了刚遇到的一件事,并将这暖心的一幕拍了下来,让群里的志愿者都备受鼓舞。

“好不容易迎来了春暖花开,没想到新一轮的疫情又突然袭来。”陈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特别是周边省市疫情存在社区传播和外溢风险,为了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她作为志愿者来到水关新村小区参与了第二轮“敲门行动”。

“晚上6点多,我和同事已经登记完两个单元楼的住户信息,因为要一直向住户说明登记信息的原因和内容,大家都有些疲惫。”即便如此,陈女士和同事还是马不停蹄地前往第三个单元楼开始登记工作,在敲开了居民赫大爷的家门后,陈女士向其说明了来意,随即便趴在门边准备开始登记信息。

“你们进来写吧,外面写起来不方便。”赫大爷和老伴招呼陈女士及其同事进入家中,打开客厅的灯方便她们填写信息,并主动告知,他今年78岁了,听力不太好,交流起来可能比较“麻烦”。“老人在得知要登记身份信息后,便立刻去房间拿来身份证配合登记。”陈女士介绍,当她的同事刚要落笔登记时,一束明亮的光照到了登记表上,原来赫大爷担心家里光线昏暗,便拿来一个手电筒,为志愿者“掌灯”。

陈女士和同事都被赫大爷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在登记和询问的过程中,陈女士的同事担心老人一直举着手电筒会吃不消,不断表示可以看得清,不用举着手电筒,但老人坚持一直站在她们身边,写到哪里就照到哪里。“整整七八分钟时间,老人都没将手电筒放下,直到我们登记结束。”陈女士说。

“感谢你们的付出,你们辛苦了。”

“感谢您的配合,还为我们‘掌灯’。”

登记结束后,赫大爷和陈女士同时向对方表达了感谢,这样的“双向奔赴”,让陈女士和同事很受触动,“关键时刻,有居民的理解和配合,我们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