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自己乱贴“社恐”标签

核心提示: 最近,“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高佳涵

最近,“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塞上耳机,与周围的世界隔绝;拒绝聚会,远离一切人际交往;害怕交流,只愿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些都是“社恐人”的常规操作。随着越来越多的“社恐人”出现,“社恐”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社恐”泛化的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变化。医理上的社交恐惧属于一种神经症,通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精神衰弱等症状,但如今流行于网络上的“社恐”的范围明显更广,对社交情况的轻微不适、紧张或者仅仅只是不情愿等情况也被纳入其中。

世界变化得很快,各种新兴媒介极大地扩展了人的社交圈,频繁的交流、芜杂的信息都让年轻人们感到力不从心。于是“社恐”应运而生,成为拯救年轻人的法宝。他们一言不合就以“社恐人”自居,轻松逃离无聊的社交。但他们所谓的“社恐”不是病,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社交感到疲乏甚至厌倦的内向情绪。给自己贴上“社恐人”的标签,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回避不想面对的社交。

名为社交恐惧,实为逃避现实。一时“社恐”一时爽,但时时“社恐”就容易滋生“社交惰性”。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一直离群索居,倘若总是假借“社恐”来逃避现实,就会产生惯性,一开始也许是为了拒绝无聊的聚会、多余的社交,一旦尝到了“孤独的甜头”,就可能上瘾,遇到社交就想逃,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躲在自己建造的“安全屋”里,可能错过许多发展的机会,许多负面影响也会随之产生,思维固化、沟通能力下降,更有甚者,也可能成为真正的“社恐”患者。

别给自己乱贴“社恐”的标签,别给自己制造无端的焦虑,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岛,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拥抱现实生活,才能努力塑造适合自己的积极的社交状态。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