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少年的十年公益路

核心提示: 从一开始无奈跟着爸爸妈妈接触公益,到慢慢喜欢上公益,再到后来执着于公益,就读于吕叔湘中学高三年级的吕言,虽然还未满18周岁,但已经在公益路上走过了10年,并将一直走下去……

图为春节前慰问困难家庭活动中,吕言(左)跟同学一起贴春联。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徐冬阳

从一开始无奈跟着爸爸妈妈接触公益,到慢慢喜欢上公益,再到后来执着于公益,就读于吕叔湘中学高三年级的吕言,虽然还未满18周岁,但已经在公益路上走过了10年,并将一直走下去……

“因为爸爸妈妈开了旅行社,有空时还要参加公益活动,平常根本没有时间陪我。在我7岁那年的冬天,爸爸妈妈要去敬老院慰问,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便跟我商量要带我一起去敬老院。”吕言告诉记者,那次之后,基本每个周末爸爸妈妈都会带他一起出去参加公益活动。

吕言的妈妈是齐梁义工社新的负责人“铁嫂”郝丽,爸爸是已故的齐梁义工社创始人吕铁勤,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老铁”,更是他们一家人的骄傲。“其实,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何为公益。”吕言坦言,当时只是想着能跟着爸爸妈妈就很开心,爸爸妈妈也时常会安排他在公益活动中做一些小事情,而他也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成长。2013年8月31日,齐梁义工社在人民广场为一白血病患者开展募捐活动,当时9岁的吕言就自告奋勇,带着一位比自己稍小的伙伴组成一队在广场上募捐。“一开始,我们俩在广场上四处转悠,看到人也不敢上前。”吕言说,后来,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否则肯定募捐不到一分钱,也就帮不了那位白血病患者,尤其是自己作为小队的“大哥”,更应该主动站出来。于是,吕言不断给自己“打气”。终于,在看到一位年轻的阿姨迎面走来时,吕言鼓起勇气迎了上去。“阿姨,您好!”在那位阿姨停下来后,吕言便将自己为白血病患者募捐的事情讲了一遍。“听了我的介绍,那位阿姨立马掏出10元钱递给了我。”吕言说,那位阿姨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回头对他说了“加油”,“正是这两个字,让我充满了信心,也让之后的募捐变得更加顺利。”自那以后,吕言对于从事公益活动更加积极,慰问敬老院时帮着整理内务、陪老人聊天,到福利院陪孩子们一起玩耍,看望困难家庭时抢着拿东西……

“这些年参加公益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年级时慰问一个小男孩。”吕言说,那天天气很冷,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跟着爸爸妈妈去延陵慰问一户困难家庭,当时的场景让他终生难忘。“那个小男孩六岁左右的样子,很瘦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吕言说,因为缺乏父母的爱,小男孩明显有些自我封闭,不跟大家说话,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家里的环境更是让人不忍直视,“当时,看到小男孩身上的衣服,我不自觉地低头看了下自己身上厚厚的羽绒服,突然感到有些心疼。”在义工们为小男孩换上带来的新衣服后,吕言便不停地找话题跟小男孩说话,希望能够开导他,让他不再那么封闭自我。

上了高中,学业越来越重,但吕言还是会利用节假日短暂的休息时间去从事一些志愿服务。在去年开展的“敲门行动”中,吕言就主动报名,并带动同学和周边邻居家的孩子一起,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爸爸妈妈没有给我报过课外辅导班,所以周末时间比较多,参加公益活动正好可以打发无聊时间,很开心。”吕言说,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让他长了很多见识,也了解了很多人情世故,“我觉得,从事公益活动是我人生中比较精彩的一段经历,以后上大学甚至踏上工作岗位,我也会坚持做下去,把我爸留下的‘铁旗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