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你折的是哪朝哪代哪棵柳?

核心提示: 让我们送丹阳折柳上“热搜”!这是丹阳某媒体题目中的半句话。前半句话是冬奥会绝美“折柳寄情”。张艺谋导演冬奥会闭幕式折柳相送,引起人们穿越时空的唯美想象。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图为“折柳寄情”环节。

周竹生

让我们送丹阳折柳上“热搜”!这是丹阳某媒体题目中的半句话。前半句话是冬奥会绝美“折柳寄情”。张艺谋导演冬奥会闭幕式折柳相送,引起人们穿越时空的唯美想象。

张艺谋一捧柳枝带火了“折柳寄情”。张艺谋是陕西人,想到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事,激发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情感灵动,萌生了创意上的“谋点子”,“折柳寄情”刷屏大大小小的屏媒纸媒。

“折柳寄情”带火了丹阳陵口折柳。隔一天,丹阳某媒紧跟带节奏,编发了丹阳折柳传说。尽管丹阳发布和《丹阳日报》没有风吹杨柳,推波助澜,还是有不少丹阳人在带,在传,往外带,往外传。引发小热闹,小欢喜。

一位关心丹阳文化的热心人士发来信息,要我甄别一下,故事是否扯得有点远了。

民间传说就是变戏法,戏法人人会变,不被戳穿就行。扯近扯远关系不大,关键是能否扯得上?可否这么扯?是否扯得圆?

能否扯得上?好比认祖归宗,家谱有吗?甄别真假,志史有记载吗?口口相传了吗?有“云阳上征去”那样的千古诗句印证吗?假如在典籍里找到,桥底或者地底挖出一块石碑,有字有真相,那是最好,不存争议,少了抢梁祝抢牛郎织女的扯皮。

灞桥折柳,确有此地,相传已久。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建桥河上,故称“灞桥”。《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可否这么扯?丹阳折柳的两条发布,基于三个传说,一是说范蠡、西施来丹阳,行船到折柳,立石碑,刻“折柳”,折柳为定情信物。确不确定,并不要紧,要紧是人信不信。二是搬来唐代简州刺史雍陶《题情尽桥》中“自此改名为折柳”,为折柳越渎河上的“情尽桥”改名“折柳桥”。这么说就存疑了,简州在今四川简阳西北,简阳非丹阳。三是自编自说的传说故事要有鼻子有眼似乎还要好好地编。

横塘中学乡土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曾经也想找点有底蕴的材料,也确实在古诗词里找到了十多句带有横塘字样的诗句,比如北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南宋诗人范成大“年年送客横塘路”,明代李东阳“君家住在横塘北”。后来还是一句没用,因为这与丹阳横塘不搭界。硬要去用,就是胡扯,贻笑大方。

是否扯得圆?同样是横塘中学为了配合乡土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建了一所很有特色的乡土语文馆,选取了东马场、留雁庄等几个横塘村庄地名进行了传说故事演绎。其中东马场的得名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手下钱姓大将安营扎寨钱甲建立马场有关。留雁庄的得名与刘伯温路过此地,投宿延寿庵,看风水,提建议,挖池塘,飞大雁有关。编传说故事,要巧编,不胡编,有史实大框架,有创作小细节。哪个民间传说不是编的,只要不让人笑掉大牙,惊掉下巴,能自圆其说就行。

丹阳民间传说故事史料跟丹阳的文物一样丰富,需要有像杨再年、臧辉南这样的名家去挖掘创编,不嫌其多,只嫌其少。南宋爱国名将贡祖文舍命保护岳飞三子岳霖避居延陵的故事,《至顺镇江志》望仙桥的记载: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类似史料为本乡本邑所用所编所传,季子挂剑、岳贡世好、董永传说、麦舟相赠这四大传说扎根丹阳大地,被广为认同。

这就叫扯得好,扯得妙,扯得呱呱叫,不仅自己信,人家也信,不仅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讲,人家也不会来跟你掰扯。

天下柳本一样,你的本事就是让你的柳不一样,比如渭城柳、灞桥柳、大明湖柳。

柳还是那棵柳,如何折柳,折法有讲究。大胆地构思,小心地避嫌,丹阳的折柳就有望成为有朝有代有故事有影响的中国名柳。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