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求特色 岗地变身“聚宝盆”

核心提示: 今年五十多岁的魏国良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还不到10年,种粮经验虽不及深耕二三十年的老农,却能在这一行内成为“后起之秀”——他生产的“前马陵味稻”大米曾在2020年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还入选过首届中国“好米榜”四星级大米榜单,而长出这种优质大米的土地在9年前只是一片贫瘠的岗坡地。

图为魏国良正在观察赤松茸长势。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不知不觉已到2月下旬,虽说立春早已过去,但我市的气温仍然徘徊在个位数,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意味着还能享受一阵清闲的时光。不过,开发区前马陵村种粮大户魏国良最近却有点闲不下来,每天都要去田间转上一圈。他说:“我必须时刻关注着小麦苗情和气温变化,为接下来的麦田除草做好准备,另外,我去年投资的2亩赤松茸试点田也要时刻留心一下。”

对此,魏国良向记者这样解释道:“现在的气温还是低了点,等到平均气温超过5℃,才不会发生药害,除草才可以顺利进行。”而除草过后的施肥,他也早已在心中做好了排期。

今年五十多岁的魏国良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还不到10年,种粮经验虽不及深耕二三十年的老农,却能在这一行内成为“后起之秀”——他生产的“前马陵味稻”大米曾在2020年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还入选过首届中国“好米榜”四星级大米榜单,而长出这种优质大米的土地在9年前只是一片贫瘠的岗坡地。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独到的种田理念。

“这130多亩地,先天优势不足,只能靠后天条件补,能种粮食的地方自然要种上粮食,不过,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变一变的。”魏国良意识到岗坡地上种粮食与其他地方相比没有优势,因此他从最初就没有考虑过直接卖稻谷这条传统路线,“我承包的田本就面积不大,在总产量有限的条件下,延长水稻的产业链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他专攻无公害大米种植,种植过程中主要施用有机肥,并在多年来的南粳46栽培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经验。水稻收获后,全部加工成大米打包进行销售。去年,他的南粳46亩产量达到了1280斤,出米率达到了68%,商超销售价格为3.2元/斤。

有能种粮食的地方,自然也有不能种粮食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魏国良将目光放得更远,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商机。

“有部分田块不适合种粮食,我就想办法种上了葡萄树、桃树等,在葡萄树下,我还尝试种上了一些赤松茸。”魏国良表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他的种田理念之一,搞立体农业,一方面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收入。

在他的葡萄树下,盖着厚厚秸秆及黑色地膜的就是去年12月份引进的赤松茸了。魏国良说,他在前期专门前往访仙红叶福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过观摩,赤松茸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较明显,所以就决定尝试一下。“我一共买了1000元左右的种子,在这期间由红叶福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提供指导与支持,预计下个月就能出菇。”

对此,他的心中也是充满忐忑,“成功或者失败再正常不过了,只有敢于尝试的人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手经验,这个经验才是无价的。”

在与记者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魏国良的话语里充满了坚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工作重心仍然落在打造优质产品上,不管是大米,还是葡萄、水蜜桃、赤松茸等,只有把它们都做精做强了,那才算成功。”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