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凸显教育观念之变

核心提示: “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反映出教育观念在悄然转变。”

近日,我市一13岁男孩因学习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之后离家出走,独自骑行200多公里到了上海,这在网上引发热议,其中不少网友关注的是孩子的坚持与个性——

不同的声音凸显教育观念之变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上海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在一小区花园内发现一名男孩满身泥泞,疑似走失。经民警调查,这名13岁男孩来自丹阳,因为学习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之后负气离家出走。经过5天的骑行,最终来到上海。一路上,男孩靠着仅有的50元现金和好心人的帮助勉强生活,所幸到上海后被热心人关注并报警求助。根据男孩提供的信息,民警联系上了男孩的家人。最终,在当地民警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男孩被平安接回了家。

记者注意到,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些网友庆幸孩子没有遇到危险,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出了这样的事,孩子和父母都应该反思,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这么幸运……不过,更多的网友则关注到了不同的点,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么冷的天,晚上能找到住宿的地方也是很能干了。”“这段历程说不定是这娃奋发图强的转折点,体验了生活的不易。”“有这样的毅力,放在哪里都会有所成的。”“这孩子很有个性,很佩服他敢于坚持的一面。希望孩子回到家后和父母好好沟通交流,而父母也要看到孩子的长处。这么坚持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反映出教育观念在悄然转变。”在学生家长赵先生看来,孩子因为和家长赌气而离家出走,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往,人们总是在探讨责任问题,但这一次,网络上并非都是“追责之声”。

“以前出了这样的事,大多数人会责怪孩子不懂事,责怪家长的教育方式,甚至将矛头指向学生作业甚至是教育制度。但这一次,更多的人能够理性看待,并从这孩子身上看到值得肯定的地方,主张‘循循善诱’。比如在仅有50元的情况下,独自在外撑过了5天,从丹阳去到2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赵先生认为,网友评论的变化,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最后平安无事,但更多的原因应该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些受访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双减”政策落地后,很多家长不再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不少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亲子时间,而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去尝试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孩子鼓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我经常带孩子去外地游玩,孩子尤其喜爱参观历史博物馆。每次出发前,孩子会事先通过书本和网络查看一些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和我交流,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学生家长朱先生说,“最近因为疫情,我和孩子没有去外地旅游。我便在家里和他一起画画、看科教片,一起做家务。”朱先生觉得,亲子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亲子时间里,他和孩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互相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这一事件,市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吴秀凤表示:“无论从自理能力还是坚持的个性来说,这个孩子都是非常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过程中进行挖掘和培养,而不是到了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一点。”

吴秀凤认为,孩子与父母赌气离家出走,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而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会和孩子沟通,这是摆在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吴秀凤表示,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积极开展“家校共育”相关活动,让家长们在一起阅读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并进行交流,有的学校还会邀请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来给家长上课。另外,我市正在开展培养“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师”的活动,让一批家长在学习后,掌握辅导孩子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之后再通过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更多的家长具备相应的能力,使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在源头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此外,记者了解到,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情况在我市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并不多见。在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案例中,发生在本地家庭的情况较少,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较多。“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而容易引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我市爱在飘扬公益活动中心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与多个社会公益组织越发关注一些困境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情况,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促使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