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近日,浙江一饭店结账收款时反向抹零,向顾客多收0.2元引发讨论。对此,店方解释称是收银机系统默认四舍五入导致,而当事人则表示,事虽小,但店家此举让消费者有点心寒,以后应该不会再去该店消费了!其实,“抹零”在日常消费中很常见,不过大部分都是商家去掉应支付金额中的零头,给予顾客一定的优惠,而“反向抹零”似乎并不太合常理。
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前两天她和母亲上街买菜,称了一个竹笋作为配菜,“当时称重完成后,电子秤上显示金额为2.9元,我妈平时习惯用现金支付,所以给了商家5元钱。”由于商家零钱不多,无法找开,黄女士的母亲就表示可以直接算成3元,但是商家觉得不好意思,执意找零2.5元。“当时我就觉得,这商家做生意挺实诚的,不让顾客吃亏,这也让我对他家的好感度提升了不少,以后买菜还会继续光顾这家。”黄女士说。
黄女士表示,虽然只是一毛钱,但带给顾客的感受很不一样,“‘反向抹零’只会让顾客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商家很可能会因为区区几毛钱,失去了顾客,更失去了口碑。”
市民张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按照正常惯例来说,一般都是默认商家让利,免去小额零头,而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商家吃亏了,但实际上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一般来说,抹零的部分都是很小的金额,商家不至于因为抹除了零钱而赔本;其次,这种做法会让顾客心里觉得舒服,下次还会再来消费,从而成为回头客。所以,作为商家而言,明智的做法就是‘正向’抹零。”张先生表示,如果确实无法抹零,而商家又没有相应的零钱可以找,那也需要向顾客说明情况,请对方支付零钱,“如果顾客不在意那点零钱,主动放弃,那商家可以作出适当的收费调整,但若是顾客没有提出来放弃零钱,那么商家就要自己设法去换零钱,找给顾客该得的零钱,这才是合理的。”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抹零做法已经比以前少多了,因为付费的金额成了可以输入的数字,买卖双方都不需要用到零钱。”市民小胡告诉记者,如今在购物时,自己已经习惯了手机支付,“滴”一声,钱就转到了商家的账户,很少会有商家主动提出“抹零”。他表示,现在的“抹零”更多都是系统设置的,“我们都是被‘四舍五入’的一方,我有一次看购物小票上显示,还差几分钱可以凑整一毛钱,而商家的机器就直接进成一毛了。”小胡认为,并不是说顾客会有多在乎这几分钱,但是如果让利给了顾客,顾客心里会觉得舒服,但若是商家占了的话,一个人几分钱,每天有那么多人,积少成多,也有不少钱了,“但是我也能理解,毕竟‘四舍五入’算是目前比较公平的交易方式了,有人被‘正向’抹零,就有人被‘反向’抹零,基本持平,但这并不是让顾客最满意的收费方式。”
其实,“抹零”做法可以成为商家维系顾客的一种纽带。在消费过程中,聪明的商家应该要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这样顾客的钱才花得舒服。而消费体验涉及多个方面,绝不仅仅只是售卖的商品,商品做得再好,如果服务没做好或是环境不好等,这些都会对顾客消费体验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