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核心提示: “送春”,是活跃在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王霞云

“送春”,是活跃在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送春”,亦称唱春,古时叫“官春”,(乡间称“送春的”或“送春佬”。)他们串街走巷,周游乡里,为春天增添不少欢乐祥和气氛。“送春”一般从“除夕”开始,新春正月,乃至二、三月间。农村亲朋聚会,婚嫁喜庆,生日祝寿,集市庙会……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堪为民众喜闻乐见。

“送春”,历史久远,古时“送春”通常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分别拿着小铜锣和带柄的手鼓,用木板击打,一边敲一边唱,交替进行。其唱词多为歌颂帝皇将相,粉饰太平盛世,迎春接福的套话。古时“送春”仅是一种原始简陋卖唱谋生的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送春”渐渐蝶变成了如今的说唱艺术。

近现代“送春”,是一种讲究礼仪、格调高雅的民间艺术。旧时“送春佬”,颇具文艺人的沉静而活泼的气质。身穿一袭淡灰色长衫,头戴礼帽,脚穿白底黑帮布鞋,肩背蓝色布袋,左手持碗口大小的小铛锣,右手握一块长不足尺,厚不足分,上宽下尖,画有龙凤图案的红漆敲板,精美无比。就其装束、道具看,绝非一般卖艺的粗俗之辈,“送春佬”演唱婉转而清丽,步履轻盈而蹈矩。进门前面带微笑和敬意,先在门外敲锣三巡,让住家知道“送春”来了,如家中无人就自动离开,若家中有人,则边敲进唱小步入门,一直唱到主人满意并送上礼物(馒头、糕点、米面或小钱)即含首作揖道声:“多谢!”退步门外,才能转身走开。

“送春佬”多是谦谦君子,善仁之士。民间“送春佬”并不多,方园几华里也只有二、三个,难免有时会在同一村庄相遇,他们都能恪守“行规”,主动避让,从不“操行市”,抢生意。即使在新年前后的“送春”旺季,在同一地方也只走一遍,短时间内绝无重复;旧社会农民清贫,不少家庭过年也无充足食品。“送春佬”碰到这种情况也不退缩,都能妥善处之,随即唱道:“锣声一响先拜年,恭喜爷爷(奶奶)身康健,精神愉快乐逍遥,平安吉祥万万年……”住户听了眉开眼笑,因拿不出礼物显得窘迫,“送春佬”会迅即从背袋里拿出糕点恳切地说:“不成敬意,给你们拜年啦!”住户半推半就地收下糕点,含泪送出门外。

“送春佬”有时也碰到门上贴黄色或绿色对联的住家,这表明该户近年有过丧事。户主守孝神情凝重,他们也不回避,随机应变从容唱道:“铛锣一敲开腔唱,敬祝全家都安康,一年一度春光好,吉祥如意在今朝。”“人生旅途多坎坷,过去的事情莫想多,放宽心胸把日子过。美好生活在后头。”住户听了心情顿时开朗,破啼为笑,连连道谢。不择门户,不欺贫爱富,是“送春佬”的品格和职业操守,充分体现了他们善良和仁爱之心。

“送春佬”演技纯熟旋律清朗,小铛锣在他们手上玩出百般春秋。左右手分别按捺击打锣面的部位、方式、力度不同,都能奏出异乎寻常的声响效果,只见他们手指在锣面欢快翻滚,敲板在锣面轻捷地跳跃,荡漾着春天的美妙旋律。或亮、或沉、或笃、或钝、或颤……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喜庆、激越、沉稳、舒缓的情感。清亮多变的锣声是件奏,穿插于说唱之间,连绵交错串珠成链,景情交融,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乐器,能奏出如此动听使人心醉的“乐章”。这“下里巴人”的独脚戏,也能产生堪比“阳春白雪”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送春佬”都颇具文采,言词通俗而清雅,且略带诗意。他们的唱词虽有固定内容,但更多的还是即兴演唱。他们善于鉴貌辨色,投人所好,见什么唱什么:见小孩唱小孩,见老人唱老人,见妇女唱妇女……临场发挥惟妙惟肖。如:“门前竹梅喜鹊闹,让我先把春来报,恭喜老板(蛮)大发财,一年更比一年好。”“走进你家门来,客厅(里个)亮,八仙台子摆中央,彤红对联两边挂,幸福生活万年长。”“红漆大门朝南开,吉祥(里个)紫燕飞进来,富贵满堂(蛮)喜洋洋,老板生意年年旺。”“大红喜字贴中堂,美满夫妻乐无疆,朝阳殿里秀恩爱,蓬莱宫中日月长。”……

“送春佬”唱腔清丽而抒情,嗓音甜美而浑厚,曲调明快而委婉。“送春调”以“迎春调”为基础,同时吸纳了“滩簧戏”的“板眼”,“啷当调”的意味,也有江南小调的音韵,唱词一般是三、五、七字句(以七字为主),长短句随意穿插,有时为演唱方便赶节奏,也常用一些方言虚词,如:里个、啊、蛮、来等等来过渡,这种调式便于添加字句,唱起来顺当流畅,听起来更觉亲切入耳。彼时“送春佬”的锣声歌声成为乡间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少农户只要听到远处传来笃笃嘡、笃笃嘡的锣声便会在家等候,等待他们送来春意和欢乐。

春天是勃发多彩的季节,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然而,每当春天来临,人们往往忙于生计,却感悟不到春天的气息。“送春佬”恰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启迪人们去感受盎然春意,把春天送遍千家万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春天是该放在框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这“框子”是指人们主动地用心去感受春令。“送春佬”就是一个为春天配“框子”的人,是个发现美、颂扬美的“行当”。任凭他们的热情执着和高超技艺,化平淡为神奇,化悲凉为喜悦,化浑噩为清明,让人们在框子里看春,显得更幽深婉约,令人惊叹甚至动容。

“送春”艺术,由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沿袭成规,并无文字留存,历经千百年沿传至今。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盛行于江南地区,直至本世纪初才逐渐衰落。这古老的江南民间说唱艺术,因社会的发展,电视及手机的普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送春佬”慢慢绝迹,如今健在的老艺人已廖廖无几,“送春”艺术濒临失传。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