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给妈妈洗脚”成作业时,“孝道”岂不成负担

高佳涵

日前,义乌一对3岁双胞胎姐妹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轮流录视频给妈妈洗脚。妈妈周女士称,孩子上幼儿园,老师布置了帮助家长做家务的任务,回到家以后两个女儿就想为自己洗脚,拍视频打卡发朋友圈。

学校老师作为孩子道德发展的引领者,有义务向学生传授“孝道孝心”,培养学生自觉孝敬父母。然而,把“孝心”变成强制性的作业任务,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打卡”“作秀”,这样形式大于意义的孝道教育究竟还要存在多久?

孝道教育岂能只停留在作业?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孝道”的真正内涵,往往只是被动“孝顺”,不能从心里产生真正的认同。道德教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实施孝道教育,应该从日常学习中加以渗透,通过长时间的熏陶让孩子产生深刻的内心感悟,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就能做到的。

当“给妈妈洗脚”成为作业,“孝道”岂不成为负担?把对父母的孝心形式化为家庭作业,孩子们只能出于完成作业的态度去“表孝心”,甚至可能会把这当做一种负担,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可能会误导孩子们对“孝”的理解。

“孝行”固然重要,“孝心”才是关键。百善孝为先,此“孝”并非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对许多孩子来说,所谓的“孝心”作业更多意味着一项任务,只流于形式,而不能触动真实的情感共鸣。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他们的道德培养应该遵循由内及外的规律,倘若没有情感基础,纯粹诉诸形式,不仅不能培养起“孝心”,还会在无形中传输“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

孝道教育要以“孝心”培养为本,引导孩子们正确地理解“孝”和遵从“孝”。没有“孝心”作支撑的“孝行”终是昙花一现,只有将“孝道”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