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乡愁读“麦舟”

核心提示: 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夏季麦收后,江南运河上从苏州开来一艘满载500斛麦子的粮船,船主为当朝名臣范仲淹次子、少年范纯仁。

■项强

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夏季麦收后,江南运河上从苏州开来一艘满载500斛麦子的粮船,船主为当朝名臣范仲淹次子、少年范纯仁。麦船行至丹阳城郊东南七里处京杭运河与珥渎河交汇口岸停靠,范纯仁遵父嘱下船拜望流寓此地的父亲好友石曼卿。两人会面后,纯仁见曼卿身着素服,忧心忡忡,即问何故?曼卿告知,自己的父母和妻三位至亲突然病故,但身无余蓄,无法入殓安葬逝者,丧事难了,不能脱身北还任职。纯仁听罢,怜悯不已,遂擅自作主,将“奉父仲淹命”收租来的全部麦粮连同舟船一并赠与曼卿,助其换钱葬亲。纯仁空手到家,将此事如实汇报父亲,范公大为赞许。

范氏父子麦舟助困的义举受到官民一致称颂,众多文人雅士为之撰文作诗、书画赞美。范仲淹挚友、当朝宰相富弼即于1042年为《麦舟图》题诗:

东吴汕客夫蓉主,家有三丧愁未举。睢阳南来美少年,逆旅相逢泣相语。

世无援赈空叹吁,意气激烈当如何。麦舟五百岂足惜,一旦委赠宁踌躇。

归从便道独徒步,恳恳趋庭道乡故。片语相符唯诺问,千载令人长叹慕。

噫公盛德天下闻,当朝柱石称元勋。麦舟义高非所重,后之议者徒纷纭。

麦舟之赠三位当事人去世后,北宋名僧释惠洪在其名著《冷斋夜话》中以精炼语言记述了这一先贤名人轶事。此后历朝历代多种史籍,包括宋《嘉定镇江志》和现存明清三部《丹阳县志》中均有记载,使得此彰扬中华美德的“麦舟之赠”故事广为传颂,并留下纪念建筑遗迹,后又演化出多种故事新编,相关的人文传奇不仅成为地方历史和运河文化的一抹光耀千古的异彩,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麦舟之赠”后,珥渎河口建起了一座“七里桥”,当为因在“县东南七里”而得名。方志史籍记载:七里桥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明洪武年间重建,成化元年(1465)“以石易木”建石桥,嘉靖时,为纪念范氏麦舟济困义举改名“麦舟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石曼卿后裔石蕴玉,遵丹阳知县徐春波之嘱,在桥畔立《麦舟桥记》碑,曰:

昔吾祖曼卿先生流滞丹阳,三丧不举,范尧夫于是有麦舟之赠。他日吾祖归还所赠,而范公不受,乃作麦舟之桥,以志其德,迄今事隔七百年矣。经斯桥者,莫不诵吾祖之清芬,而感范公之高义焉……

七里——麦舟桥,一桥两名留青史,从宋代到新中国,屡修屡建,石木更替,历经870多年沧桑,于1958年拓浚珥渎河口时拆除。如今物质之桥虽无存,但原始桥名“七里桥”和以此命名的村庄,作为古邑丹阳历史地名文化遗产,流传千百年至今,形成民众口语,家喻户晓,闻名遐迩。而由“纯仁助人”故事加彩后起的“麦舟桥”名,则留存于方志史籍内,化为邑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更富有传统文化意味而令人遐思感怀。

斗转星移,麦舟远去;沧海桑田,古桥无存。而运河乡愁犹存,光绪丹阳县志载有清人束南薰《麦舟桥怀古》诗篇:

渡头杨柳东风急,波光带雨春帆湿。范氏高义何处留,小桥倚杖徘徊立。

缓急谁堪足恃者,推解交情世所寡。但恐年深事失真,徒劳遍访来堤下。

来公因以名其桥,麦舟古谊今遥遥。我来一度一回首,鄙吝忽逐溪云消。

俯仰沧桑无限意,当年胜迹桥空记。散步斜阳大道边,老人犹说忠宣事。

那舟那桥今遥遥,我怀乡愁思悠悠。运河舟桥故事流传近千年后的2021年孟秋,我与两位文友来到“麦舟古谊”发生地和七里古桥原址,“散步斜阳”运河岸,遍寻先贤旧履痕。我们叹惜“当年胜迹”无遗存之余,更喜见“渡头杨柳”展新颜:两条古漕运大河在此交汇,稍远处,雄伟的南二环大桥横跨京杭大运河;邻近处,新建的邓家桥跨越丹金溧漕河。大河两岸,风光美丽,两个“七里桥村”隔河相望,引人“俯仰沧桑无限意,拾忆乡愁一片情。”我们在村中遇到亲历走过七里古桥的高龄老者,听她讲述年轻时曾经漫步古桥的过往岁月。又寻觅到老村民家园中还保存有当年拆桥遗留的大小几十块老桥石条构件,那可谓乡愁记忆珍藏之宝呵!

千古运河奔流不息,舟桥故事长传不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