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接踵而至,消费市场即将迎来新高潮
理性消费不可少,防疫意识不能丢
本报讯(记者 马骏)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中,不少市民来到商场、超市采购商品,走进各具特色的餐厅消费用餐,掀起了一波消费热潮。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随着新春佳节的氛围越来越浓,消费市场也即将迎来又一波高潮。那么,市民们在消费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记者了解到,每年春节前都是消费旺季,许多商家会推出降价、返利、打折、内购会等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对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阅读商家促销活动的具体细则、时限等,留意售价是否明码标价,是否与优惠幅度相符,谨防降价、打折、赠送等促销活动中的价格欺诈行为;要注意商家推送的优惠券、折扣券、赠券等是否设置附加限制条件。
“面对商家的优惠活动一定得理性。”市民周先生将他遇到过的一次消费经历告诉了记者,“我记得当时购买的是奶粉礼盒,盒子里装了两罐奶粉,礼盒的标价也很清楚。结账的时候,我才发现,那标价上的价格其实是礼盒中一罐奶粉的价格。”周先生说,他当时就对超市的标价提出了质疑。后来,周先生发现,超市在标价时都会清楚标明是一罐还是一盒的价格。
市民洪女士也曾有过不愉快的优惠活动消费经历。“我记得是在过年前,有家超市推出了优惠活动,顾客消费可以获得优惠券,消费金额越大,获得的优惠券数额越大,这些优惠券可以在超市指定时间内使用。”洪女士说,“当时,我为了拿到更多的优惠券,买了一堆可有可无的商品。之后,我拿着优惠券去使用,却发现超市里的很多商品的标价都比平时高出了不少。我认为这是超市在玩‘先涨价后优惠’的把戏,但超市方面说,平时的价格不是原价,而是优惠价,现在只是把价格调回到原价而已,并不是涨价。”虽然对超市的回复无言以对,但此后洪女士对于优惠活动都会多留个心眼。
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也是保健品销售的旺季。记者了解到,市场上个别经营者在销售“保健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夸大产品用途及效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广大消费者要提高对“保健品”市场违法营销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在购买时谨防各种消费陷阱。
此外,春节期间,许多商家会通过预付式消费吸引消费者,内容涉及购物、美容美发、健身、洗车、儿童教育娱乐、共享产品和服务等。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纠纷在各个行业中时有发生。不充卡无法享受优惠,充了卡却遭遇商家“换人”“跑路”等情况,类似现象导致不少消费者蒙受了损失。
对此,相关部门提醒,选择预付式方式进行消费,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谨慎购买,理性办理预付卡、储值卡;在办理预付式消费卡时,应先了解经营者相关信息,事先查看商家是否有营业执照、是否可以提供在商务部门的备案信息;购卡时要签订书面合同或录音录像,仔细审阅合同条款,明确适用范围、期限、功能、退卡条件,预防其中显失公平的内容;要妥善保存相应的消费凭证,以备发生纠纷时能够充分举证。
业内人士表示,在节日期间,消费者在合理消费的同时,防疫意识也不可丢。要树立品质消费理念,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摒弃追求奢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落后消费行为,选择更科学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形式。同时,节日消费要有计划性,避免盲目消费、冲动消费、从众消费,防止“集中式”消费,根据消费需求,做好节日消费物品清单,列好采购计划,不过度花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