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姐妹花的小事业和大梦想

核心提示: “不如……回乡办一个家庭农场,自己种植苗木和盆景吧,既可以摆弄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不定还可以帮助周边一些家庭困难的村民。这样,也算是匹配了爱好,而且如果成功了的话,于己于他人,都算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创业念头之下,2016年,一直在外工作的姐姐戴和美邀请妹妹宦丽花,回到丹北镇高桥村老家,一起创办了“和美家庭农场”。

图为姐姐戴和美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

图为妹妹宦丽花指导工人修剪花木。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不如……回乡办一个家庭农场,自己种植苗木和盆景吧,既可以摆弄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不定还可以帮助周边一些家庭困难的村民。这样,也算是匹配了爱好,而且如果成功了的话,于己于他人,都算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创业念头之下,2016年,一直在外工作的姐姐戴和美邀请妹妹宦丽花,回到丹北镇高桥村老家,一起创办了“和美家庭农场”。

姐姐善于社交,主外;妹妹善于技术,主内。在这样的彼此支撑下,姐妹俩将爱好成功发展成事业,实现了“大”梦想。

“宝宝们,上午好,我是大姐戴和美,又跟大家见面啦!今天,我们农场里又来了好几位兄弟姐妹帮忙,还新进了很多盆景,我带大家去瞧瞧!跟着我的镜头来……”近日,记者走进和美家庭农场内看到,姐姐戴和美正在抖音平台直播着。虽已是冬天,但农场里到处是绿树红花,在片片绿叶和花朵的点缀下,充满着勃勃生机。

随着镜头的移动,妹妹宦丽花入了镜。她正专心致志地修剪着一盆盆景,不时低头说着修剪技巧,“这类盆景要在花开之后,把枯萎的花瓣和树叶及时剪掉,才能让它长得更有型……”镜头之外,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认真侧耳听着,他是宦丽花的“徒弟”之一,名叫陈卫平。

陈卫平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下半身瘫痪,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两年前,他偶然间得知在家附近开办了一个农场,可以免费学习花卉苗木的种植技术,便来到农场向姐妹俩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让我没想到的是,她们对我很热情,还给我安排了住处,让我专心学习。现在,我也是这里的员工之一,不仅学到了技术,还解决了就业问题,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心里很感激。”陈卫平笑着说,在和美家庭农场工作的这几年,是他过得最为充实的几年,这是金钱所无法比拟的。

宦丽花看着陈卫平,脸上扬起欣慰的笑容,她说,这也是她们姐妹俩回乡创业的初衷和目的之一,“我们当初就是想自己创业的同时,帮助周边一些家庭困难的村民和残障人士,教他们养花、种树的技术,如果他们想自己创业,我们会提供技术指导;如果他们想在农场工作,我们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就是想让乡里乡亲都能发家致富。”

虽然现在创业已小有成就,但说起刚起步那会儿,宦丽花仍一个劲地摇头说太困难了。因为,她和姐姐只是爱好莳花弄草,并没有专业的苗木种植技术,能力十分有限,乡里乡亲也不是太看好她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宦丽花不停地出去学习,一段时间里,农场都只能见到姐姐戴和美一个人的身影。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姐妹俩的共同努力下,农场渐有起色。村民们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来到农场工作。

“现在农场有固定工人二三十个,都是周边的村民,他们从闲置劳动力,到现在月平均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刚刚直播完的姐姐戴和美一边收着直播装备一边对记者说道。

现在,和美家庭农场的面积从原先的百余亩扩大到了400多亩,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每年还为200多位村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指导。2021年,“和美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戴和美和宦丽花俩姐妹在发展产业的路上,一直不停地学习。接下来,她们希望通过“农场—基地联农户—观光”的运行模式,打造集观光、采摘、科研、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让农场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让村民们的荷包能够越来越鼓。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