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民俗专家告诉你丹阳这天有哪些习俗

核心提示: 丹阳人都是怎么过冬至日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今年87岁高龄的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冬至日丹阳的习俗。

本报记者 马骏

昨日是冬至,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也称“冬节”,俗称“长至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冬至是第22个节气。《史记·律书》记载:“冬至日,一隐下藏,一阳下舒。冬至与夏至,皆称长至节。”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冬至日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今年87岁高龄的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冬至日丹阳的习俗。

“今天,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来了,孙女也来了。”昨天中午,韩梦庆老先生一家在家门前给祖先烧化冥钱。家人担心老人的身体,让老人先回家,但老人坚持要等到冥钱全都烧化完了。韩梦庆老先生说,在他们家,每年的冬至日,不管工作再忙,家人都会回来祭祀祖先。这一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丹阳县志》载:“十一月冬至节,各姓宗祠(祠堂)祀祖。市肆(今称商店)五更敬利市神,如年初二,爆竹声达旦,贺拜如年。”冬至节源远流长,代有盛衰。韩梦庆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冬至日烧利市习俗已不复存在,放鞭炮闹冬至,也只是少数人家。此外,冬至日清早,媳妇将早就缝制好的布鞋、布袜,恭恭敬敬地送给公婆以示孝敬。《太平御览·女仪》载:“今古妇人,常在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这其中,“舅姑”指的便是丈夫的父母。这一习俗现在同样也不复存在了。在饮食方面,现今的冬至日已不能与旧时同日而语了。“在我小的时候,冬至这一天,早上是要吃馄饨的。对丹阳人来说,吃馄饨寓意‘求个吉兆,图个安顿’,这样的习俗现在已经越来越鲜为人知了。现在的冬至日,在饮食上并不讲究。”韩梦庆老先生说道。

“冬至大如年”一说,人们皆知,这也是所谓的“肥冬瘦年”。韩梦庆老先生介绍说,在中国古代早期农耕时代,是以天干地支来记时序的,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正月寅、二月卯……十一月子、十二月丑。农历十一月称为“子月”,又称冬月、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建子春”意指春自子月起,即以子月为“岁首”,也就是子月为“正月”。说白了就是,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冬至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长,有着“一年复始”的寓意在里面。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天曾被当作“除夕”。此外,韩梦庆老先生认为,与讲究家庭团圆、和美的春节不同,冬至日重尊祖,非常正式和隆重,这也是“冬至大如年”的原因之一。多少年来,虽然冬至的习俗不断变化,但在冬至日这天祭祀祖宗,这一习俗一直沿传下来。八仙桌子,摆上三代祖先灵位,放上筷子、酒杯,供奉的菜肴有寓意清白的青菜烧豆腐、炒芹菜(丹阳话方言中谐音“进财”)、红烧鲫鱼(鲤鱼跳龙门变为龙,意为吉祥)、茨菰烧肉,以及民间常见的菜肴,然后点香燃烛、行叩拜礼。祭祖仪式结束后,全家吃团圆饭,勾画出“冬至大如年”的场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