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斑马线”需要人车良性互动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钱女士在送孙女上学的路上,发生了这样温情的一幕。

小女孩向让行车辆鞠躬致谢让人暖心

“礼让斑马线”需要人车良性互动

本报记者 马骏

“当时,我带着小孙女从斑马线上过马路。一辆小轿车行驶到我们跟前时慢慢停了下来,耐心地等着我和孩子过马路。当我们走过斑马线后,小孙女突然转过身,向着那辆让行轿车的车主弯腰鞠躬,并说了一声‘谢谢’。不过,那辆车当时已经继续向前行驶了,不知道车主有没有看到。”近日,市民钱女士在送孙女上学的路上,发生了这样温情的一幕。

“我的孙女上幼儿园小班,平时,我和孩子的爸妈都会教育她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但并没有教她向让行的车辆致谢,这应该是学校老师教的,我觉得特别好。”钱女士说,“车辆礼让行人是驾驶员的礼貌,行人向驾驶员致谢是一种‘回礼’。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礼貌、感恩和文明。”

近年来,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驾驶员的习惯。“今天上午,我在北环路开车行驶时,遇到了一位正从斑马线过马路的老大爷,我当即减速并停在了斑马线前。那位老大爷在过马路的过程中,两次向我挥手表示感谢。我在车里也向他挥了挥手。”昨天,市民王女士在受访时告诉记者,她到了斑马线前总会踩下刹车,礼让行人,“尤其当行人向我致谢时,我会觉得特别暖心。”王女士觉得,对机动车驾驶员来说,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遵规守法的体现。不过,一些行人觉得机动车“礼让行人”既然是理所当然的,那怎么走都行,有人在斑马线上慢慢悠悠地走,有人甚至不走斑马线,而是随意横穿马路。实际上,斑马线前的交通问题,不仅仅是机动车单方面需要遵守相关法规,行人同样需要有所作为。

观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斑马线是一个直观的窗口。面对斑马线上的行人,是选择一脚油门,还是选择礼让,反映的不仅是驾驶人的素质,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可记者发现,在一些未设置红绿灯、无礼让标识的斑马线前,甚至是在一些虽然写着“礼让行人”字样,却没有安装交通监控摄像头的斑马线前,仍有一些机动车不仅没有减速让行,反而与行人抢道。或许是无心之“过”,或许是习惯“驶”然,但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一瞬间,往往会给行人带来麻烦与危险,也让斑马线上的文明黯然失色。

礼让斑马线,是“礼”更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近年来,我市交警部门通过多项举措,宣传倡导礼让行为,推动文明和法治共同“在线”,让文明意识在越来越多人心里扎根。不少市民认为,守护斑马线的文明,是对司机的规则约束,也是对行人的文明考验。斑马线前本就人多车多、路况复杂,如果行人不遵守规则,或低头看手机,或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不仅埋下交通事故隐患,也让礼让成为空谈。毕竟,“车让人”“人守规”,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是礼让斑马线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明在路上,最美是礼让。让斑马线成为文明“起跑线”,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都要行动起来,内心有道德感,行动有执行力,养成礼让的好习惯,守住斑马线前的文明底线,就能通过一个个文明的“路口”,标注文明城市的善美刻度。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