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之美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多个维度,可以是自然景观的雄伟壮丽,或者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又或许是艺术文化之源远流长。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丛书的编写,总计350分册,江苏有十个剧种入选,丹剧就是其中之一。

丹剧之美

■裴扬

一座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多个维度,可以是自然景观的雄伟壮丽,或者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又或许是艺术文化之源远流长。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丛书的编写,总计350分册,江苏有十个剧种入选,丹剧就是其中之一。

与同样入选丛书的昆曲、扬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相比,无论在剧团规模和影响力上,丹剧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就是这样一个从县级市中孕育出的戏剧种子在中华梨园中绽放出一朵美丽的小花。当舞台的灯光亮起,演员举手投足散发出戏曲的魅力,好似穿越百年的美景;当锣鼓齐鸣时,人们又仿佛听到这座城市独有的强音。可以说丹剧是丹阳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植根于丹阳人心中的艺术之魂。多么幸运,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拥有特色地方戏剧的城市里。

丹剧之美,美在底蕴。从前常听老人们说:“丹阳有三宝,封缸酒、大麦粥、还有一个啷当调。”《丹阳文史资料》中有相关记载,“啷当”源于清嘉庆年间的“瞽词”。从清代的著述看,瞽词即盲人说唱。它的表现形式与明清以来流行的盲词、弹词并无多大区别。追根寻源,是由宋代的“词话”演变而来。啷当调流行于清光绪年间。那时丹阳便兴起了“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走红,靠的是人才和精品。民国以前唱红的艺人就有十多位。啷当调的鼎盛时期,是在啷当总传习所开创前后。

丹剧之美,美在艺术。老一辈的人时常对丹阳黄酒节念念不忘,这个创办于1991年的节日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围绕“黄酒”这一当时在全国起步都算比较早的经贸活动,每一届都举办隆重的文艺汇演,邀请了国内众多著名演员歌手到场演出。如此高规格的综艺晚会上,万众瞩目的除了“丹阳黄酒”这一品牌之外,丹剧的演出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丹剧在各类戏曲赛事中都有收获,《大哥,你好》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称婆婆》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决赛场获金奖,后来该剧目被国家文化部选调为优秀节目,在那一年的庆祝十六大召开献演活动中展示了丹阳风采。

丹剧之美,美在当下。在电影电视及移动互联短视频流行的今天,丹剧也并没有打算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移动舞台车”的出现让丹剧成为丹阳街头最亮丽的风景线,与商业区散发出的时尚亮丽交相辉映。2004年和2018年,江苏省政府分别向丹剧团赠送了方便快捷的“移动舞台”,卡车两侧的车厢打开后就是一个临时的舞台,十分灵活。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也是传统曲艺和现代科技的一种结合体。丹剧团不但送戏下乡,而且丹阳城区的繁华广场和商圈也是他们展示传统戏曲的舞台。当下的丹剧人正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拓展思路,努力将戏曲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丹阳人。

丹剧之美,美在未来。2021年5月,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响起了丹剧的曲调,一群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祝福。这是荆林学校为新区教育集团党建庆祝活动精心准备的丹剧《绣红旗》,引来了舞台下家长们的阵阵掌声。

从历史到辉煌,从当下到未来,不难看出丹剧是这个城市的缩影。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