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温情”教育成为孕育“巨婴”的温床

核心提示: 近日,一则班主任帮寄宿生缝洗校服的新闻引起热议,在大多数网友看来,这是学校人文关怀与师生和谐关系的体现,但过了头的“温情”教育,助长的其实是“巨婴隐患”。

张伟卓

近日,一则班主任帮寄宿生缝洗校服的新闻引起热议,在大多数网友看来,这是学校人文关怀与师生和谐关系的体现,但过了头的“温情”教育,助长的其实是“巨婴隐患”。长久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生产劳动,往大了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往小了说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本领,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溺爱,反而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但要说起劳动教育的缺失,广大家长难辞其咎。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孩子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更甚于当下。加之日益严重的婚姻焦虑与就业恐慌,家长更愿意孩子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业学习、特长学习中,至于生活中的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完成的劳动,便由整个家庭来承担。这就造成了诸如“给孩子准备一学期袜子”“高中学生不会洗头”等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再者,在这种“皇室”生活熏陶下的孩子,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过于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在这种惰性的加持下,“巨婴”们的平均年龄日渐上涨,最终变成人们口中的“妈宝族”“啃老族”。

相较于家庭层面,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正如经常被网友调侃的“体育老师最爱生病一样”,劳动教育也很容易被人所忽视。在“唯分数论”至上的时代,更多的是为主科让路,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在培养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

其实,国家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便是针对我国当前劳动教育缺位严峻现实所采取的积极举措。《纲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提出要求,从指导低龄学生对个人生活物品进行整理、清洗,到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国家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但要想将之落于实处,还需逐步改变现有的“温情”教育模式,尤其是改变家长把孩子当宝的“育婴式”教育思想。结合“双减”政策,进一步将孩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针对社会所需,阶段性地开设技能培训、实践制作等多样性劳动教育,真正让孩子做到全方位发展,莫让“温情”教育成为孕育“巨婴”的温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