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培强特色水产“第一产业”

核心提示: 市水产站负责人介绍,我市全力推进本地水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聚力培植以青虾为特色的丹阳水产第一产业,走出了一条青虾高质高效养殖的富民增收之路。

聚力培强特色水产“第一产业”

我市青虾产业提质增效走出富民增收路

本报讯(记者 须俊 通讯员 刘建华)“眼下我们基地的青虾还未上市,但性急的客商已提前预约开始订购了!”初冬时节,位于陵口镇乐善村的天禄青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忙于虾塘管理的合作社理事长陈志瑞告诉记者,合作社的3000亩青虾将在元旦大面积上市,这期间的市场价格喜人,他们基地的太湖2号青虾品质好,销路不愁,一直要卖到明年3月。市水产站负责人介绍,我市全力推进本地水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聚力培植以青虾为特色的丹阳水产第一产业,走出了一条青虾高质高效养殖的富民增收之路。

我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8.61万余亩,主要品种为青虾、河蟹和成鱼,尤其以虾蟹养殖为主,其中青虾养殖面积4.5万余亩,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二位。为把青虾产业做大做强,近两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借助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紧密对接部省级水产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引领,示范推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面提升青虾养殖水平,不断促进青虾产业提质增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更新。近年来,我市不断引进“太湖2号”“太湖3号”青虾种虾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强化养殖技术指导、养殖模式更新,促使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和效益有了极大的提高。据调查,我市“太湖2号”青虾养殖亩产量比本地品种青虾增产15%,亩增收600余元;新引进的“太湖3号”青虾种虾经强化培育,长势喜人,每斤规格在123尾,青虾个体更大,比“太湖2号”青虾个体体重增5%~8%。由于新品种虾的产量和规格优势明显,丹阳的“太湖品系”青虾在常州凌家塘市场很受客商青睐,不仅批发价格要高于其他县市的青虾,而且销售好卖一点。

在新技术的更新上,我市向养殖户不断宣讲生态养殖理念,推广池塘养殖生态调控水质技术,鼓励青虾养殖池塘种植水草来净化水质,培育水体优势藻类来增加溶解氧,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改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环境友好型养殖。经现场调查,全市青虾养殖产量高、效益好的养殖户,新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池塘水体嫩爽,水草有活力,青虾颜色也漂亮,渔药使用很少,养殖成本也不高。据了解,延陵、陵口等镇青虾养殖示范户,每亩养殖成本在2500元左右,其中渔药成本在300多元,主要是微生物制剂和少量的消毒药物,每次接受上级水产品质量、水质和底泥检测都全部合格,没有任何违禁药物残留,实现了生态、绿色、健康养殖。

注重新模式的创新和新人才的培育。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养殖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养殖效益的提升。我市通过养殖示范,在河蟹塘口套养青虾,在不增加饲料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以产青虾50余斤,增收2000元;在青虾塘口套养花白鲢,每亩产花白鲢200斤,增收近1500元;在塘口上半年养一季小龙虾,下半年养殖青虾,小龙虾可以净赚3000余元;在八月底上市销售一批青虾,实现青虾一年养殖三季;在青虾塘口套养沙塘鳢、翘嘴白鱼控制秋繁虾苗增加收入等等。由于我市青虾养殖面积大,青虾虾苗产量高,还吸引了金坛、高淳等周边县市的河蟹养殖户纷纷来丹订购青虾虾苗,我市80%的河蟹养殖户都套养青虾。通过近两年来养殖模式更新升级,塘口套养花白鲢、沙塘鳢、翘嘴白鱼等新模式养殖正在逐步推广开来,普遍实现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随着养殖模式更新,配套鱼种的供应链也悄悄地拉动起来,进一步拉长丹阳青虾产业的链条。

据了解,两年来,我市申请青虾养殖新型实用专利2项,集成了青虾生态养殖技术规程、“太湖2号”青虾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青虾健康养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在省级青虾体系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排名领先。一批“青虾养殖能手”“青虾养殖标兵”“养殖状元”在全市不断涌现。

产量提升、市场做大,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不断振兴。2021年,全市青虾主养亩产量将在200斤左右,亩产值5000元~6000元,个别养殖户亩产值可达8000余元。全市青虾年产量预计接近3500吨,青虾总产值2.2亿元,其中商品虾交易量近2000吨,青虾虾苗交易量近1000吨。延陵镇青虾养殖面积1.2万余亩,占我市青虾面积三分之一有余,其中行宫村青虾养殖近万亩,全镇青虾产量1200吨,虾苗交易量300余吨。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