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法律成为温暖“抱薪者”的最后一堆柴火

核心提示: 别让法律成为温暖“抱薪者”的最后一堆柴火。

法言冷语

别让法律成为温暖“抱薪者”的最后一堆柴火

孙海天

2017年9月7日,沈阳一位老人在孙医生的药店买药时突发心脏骤停而昏厥,孙医生在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时压断了老人的十二根肋骨并造成肺挫伤,事后老人将孙医生告上法院索赔十万余元医药费。近日公布的二审判决结果维持了一审原判,驳回了老人的上诉,判定孙医生无罪。

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孙医生,持有乡村医生证和行医执照,做心肺复苏的过程也是规范的。由于临床心肺复苏的要求按压深度至少达到五厘米,按压频率必须在100次以上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岁数偏大、骨质疏松的老人,出现肋骨骨折是很容易的事。肋骨骨折与心脏骤停应舍谁取谁,其答案应无争议。并且对于老人一方的起诉理由“吃下孙医生的药导致的心脏骤停”经查证,二者之间也无因果关系。这条新闻的结果无疑是让人欣慰的,好人没有被冤枉,见义勇为者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孙医生也说道,从案发到二审结果公布的这四年多时间里,“真的被这件事折磨得挺狠”。这件事发生后也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周围的邻居知道后,在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之前,很多事情也说不清,因此孙医生的药店生意也渐渐冷清,最后不得已关停了药店。

据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鑫粗略统计,近三年发生了约75例“扶人事件”,其中扶人被讹者有48例。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遇到老人倒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一问题做过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自发参与调查的139010人中,55.6%选择“直接走开”,只有5.4%会选择“毫不犹豫去扶”。越来越多的此类事件使得“扶人先拍照”成为救人的常见操作,也使得众多人旁观却无人相助成为有老人摔倒时常见的情景。即使是这个案件中处处占理的孙医生,生活也因官司受到了巨大影响,度过了不安宁的四年时光。而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牵扯了更多时间和损失在官司中的人们,即使法律最后可以给他们一个正义无罪的答复。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这句话似乎更多被用在冤假错案上,但司法诉讼的程序决定了所有案件都要历经一段时间才能做出判决,而在这段悬而未决的时间里,涉案主体尤其是被告,往往要承受着社会舆论以及舆论可能造成的种种伤害:猜疑、疏远、甚至言语攻击;失业、破产、感情破裂……这些伤害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也很难判定应该由谁弥补。有人可能说,那孙医生也可以以损害名誉为由起诉老人追回这期间的损失。但这意味着又一场官司的开始,搭进去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又如何能算清呢?用打官司来追回因为打官司造成的损失,最终会陷入“官司复官司”的无尽循环中。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条规定也因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而被称为“好人法”。在社会道德风气逐渐滑坡的当下,“好人法”是将陷入道德纠纷泥淖的好人们拉上岸的一只援手,但无法避免置身其中的好人们被溅上一身泥泞。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法律毕竟是规定人们行为底线的事后补救措施,对于那些被诬陷和冤枉的好人,法律也许会给他们无罪的判决以证清白,却无法给他们在结果未出的这段时间里,如何面对自我怀疑与他人的非议时的彷徨无措以公正的判决。谈到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办时,孙医生说,他再遇到肯定会出手相救,但会保留好救人的视频。这不禁让人觉得无奈又心酸。别让法律成为温暖“抱薪者”的最后一堆柴火,对真善美永怀信念、对人对事多一些冷静与理性,应是我们追求的温暖火光。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