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提前
“尾款人”消费更理性
本报讯(记者 高静 帅莹)“11月11日到了,其实网购平台‘双十一’的活动早就开始了,我买的东西也基本都到货了。”昨日,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如今的购物节战线被拉得越来越长,她早在第一波预售活动开启时就付了定金,成了“尾款人”。对于已经参加了八届“双十一”购物节的吴女士来说,这俨然成了囤货节,“一般生活用品都会在此期间备足货,比如面纸、洗发水等,基本都会买够一年的量,价格比起线下超市优惠不少。”
吴女士告诉记者,最开始参与“双十一”购物节时,她有些“疯狂”,看到商家的促销活动就会忍不住买买买,但是收到货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很需要,如今会更加理性一些,“‘双十一’活动开始前,我会先将家里的物品整理一遍,确认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参考一些采购攻略,挑选性价比较高的品牌商品。”
提起如今购物节的“玩法”,吴女士直呼太难懂,“从最开始的预付定金,付尾款,店铺优惠券、平台优惠券,再加上各大直播博主专享优惠券,折扣‘玩法’越来越多,每次都要提前做好攻略,就怕自己吃亏。”吴女士表示,她和朋友还组建了微信群,将一些划算的商品在群里分享,“只要能真正得到实惠,以后的购物节还是会继续参加,毕竟确实有这个购买需求。”
市民黄女士对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则更加理性,“我目前只下单了一笔订单,是自己急需的商品。”因为仅有一样商品,所以黄女士无需研究烦琐的满减规则,也无需熬夜付尾款,这让她觉得十分轻松。“去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我看了很多购物直播,忍不住下单了不少商品,有的至今都没有用完,其中一些还过期了,无形中造成了浪费,所以我决定以后购物一定要理性。”
黄女士表示,她今年还加入了豆瓣App的“消费降级”小组,群组里都是一些和自己有类似消费理念的消费者,大家会互相分享自己的消费经历,相互提醒,避免跟风带来的“野性消费”。黄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加入了“消费降级”小组后,自己的消费理念有了很大改变,“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将‘买买买’作为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的方式,也不再提前消费,而是适度、理性消费,这样,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提升自己,达成其他的人生目标。”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就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而言,“理性消费”成了高频词,消费“减法”也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对此,有专家表示,从购物清单分享,到直播带货,都是刺激消费的方式,而“购物节”更是一定程度释放了人们瞬间的消费欲望。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消费中学会了精打细算,不被消费主义“裹挟”,而是用理性来主导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