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推迟婚礼、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提醒家人加强个人防护……面对疫情,我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防控中贡献力量,让青春在担当中绽放光彩——
年轻一代成为防疫“主力军”
本报记者 马骏
“各位亲朋好友,由于疫情再次来袭,我们的婚礼将延期举行,对此深表歉意!”近日,“90后”市民朱女士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一消息。面对疫情,朱女士与丈夫商量后,选择主动推迟举办婚礼的时间。
“我是11月3日上午在网上看到了常州疫情的消息,而我的婚礼原本是定在11月12日举行。”朱女士告诉记者,在得知疫情消息后,她便与丈夫进行了沟通,两人一致决定,婚礼延期举行。在得到双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后,朱女士和丈夫挨个通知了亲朋好友。朱女士是生活在丹阳的外地人,她的亲友几乎全都是外地人,朱女士的丈夫虽说是本地人,但也邀请了不少外地的大学同学来参加婚礼。朱女士知道,特殊时期,如果按原计划举办婚礼,无论是对前来参加婚礼的外地亲友,还是对本地亲友来说,都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朱女士将婚礼推迟,大多数亲友都表示理解。不过,有一些亲友却有些想法。“一些年纪大的亲戚觉得,定好的结婚日子推迟不吉利。此外,他们认为,虽说外地有疫情,可丹阳并没有,所以没有必要取消婚礼,我们这样做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味。”朱女士说,“一些外地的亲友也觉得我们推迟婚礼很麻烦,因为他们为了能来参加婚礼,早就对工作提前作了安排,现在改期,他们的计划就被打乱了。”虽说如此,朱女士和丈夫还是耐心地向这些亲友作了解释。朱女士告诉记者,让她和丈夫坚持推迟婚礼的原因还有一点,这与防控工作有关。“我是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从2020年春节到现在,只要疫情反弹,我就会去参加志愿服务。”朱女士深知,外地人员流动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防控工作量。因此,朱女士选择主动推迟婚礼,不给防控“添乱”。
“95后”市民小岳是一位学校老师。常州疫情暴发后,她很快就与社区方面取得联系,询问是否需要她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小岳告诉记者,这次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敲门行动”,向居民发放有关告知书,并了解是否有疫情发生地区返丹人员或接触者。几个月前,面对南京、扬州疫情时,小岳同样参加了志愿服务。“这两次志愿服务都是入户摸排。”小岳觉得,这一次参与志愿服务轻松了许多,“我想,这正是应了那句老话:一回生二回熟。”
小岳觉得,入户摸排这样的体力活,就得年轻人来做。一方面,年轻人精力充沛,上楼下楼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年轻人能够在很多方面得到锻炼。小岳告诉记者,她之前还曾去过家人工作的防控指挥部,发现指挥部里打电话以及在电脑面前统计数据的都是年轻人,这对她触动很大。“是时候让我们年轻人来挑大梁了。”小岳骄傲地说。
同样是“95后”的小姚每天早出晚归,在他看来,虽说工作繁忙,但他同样可以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我们每一户小家庭都把防护措施做好了,那社会这个大家庭的防控工作就会简单很多。”小姚告诉记者,常州疫情发生后,他很快就将官方信息发在了家庭微信群里。这段时间,家庭微信群里一旦有家人发布新消息,他就会马上去网上查询,看看是谣言还是真事,然后将“调查结果”发在微信群里。遇到无法判断的事情,他也会在群里直言,并鼓励家人相信党和政府。不仅如此,小姚还是家庭防疫的“大管家”,一旦疫情反弹,小姚就会不定时地在微信群里提醒家人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心存侥幸,掉以轻心。在他的监督下,家人都养成了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
小姚觉得,作为年轻人,应该承担起家庭的防护重任,尤其是当谣言被家人转发时,应该第一时间去判断真假,并对家人做出提醒。“家家都有一股子劲,有战胜疫情的信心,那疫情就不可怕。家家都能做好防护工作,那病毒就无机可乘。在家庭防护方面,年轻人应该积极主动地站出来。”小姚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