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田间乐当种瓜人

核心提示: 不知不觉已至11月初,种粮大户们正在田间酣战“三秋”,相比之下,果蔬种植户则显得清闲不少。可对于同样开展大棚种植的新型职业农民薛佳来说,倒是一点儿没能够闲下来:草莓棚里需要巡查、除草,瓜棚里种的豌豆需要掐尖……只要钻进他的大棚,就一定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当农民,就要一年四季与土地打交道,虽忙碌,却自由。”薛佳如是说。

大学生回田间乐当种瓜人

——新型职业农民薛佳的故事

眼下正是大棚蔬果育苗生长期,图为薛佳在查看草莓长势。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不知不觉已至11月初,种粮大户们正在田间酣战“三秋”,相比之下,果蔬种植户则显得清闲不少。可对于同样开展大棚种植的新型职业农民薛佳来说,倒是一点儿没能够闲下来:草莓棚里需要巡查、除草,瓜棚里种的豌豆需要掐尖……只要钻进他的大棚,就一定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当农民,就要一年四季与土地打交道,虽忙碌,却自由。”薛佳如是说。

探索多年,实现种瓜不挪窝

今年35岁的薛佳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早些年曾在企业中担任过农业技术员。2016年9月,他跳出了企业的束缚,自己当老板,在导墅镇东河村竹塘自然村承包了15亩地,专门种植西瓜、甜瓜、草莓等水果,这一做就是5年。

“5年了,别的成绩我不敢说,但在同一块土地上种这么久的西瓜却不挪窝,我有足够的自信。”见到薛佳时,他正蹲在大棚中掐豌豆尖。只见他手到之处必有尖芽入手,不一会儿就扫过去了一小片。“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种西瓜的大棚,现在已经被我种上了豌豆苗,为的是让土地歇一歇,恢复地力。”薛佳低着头说道。

老瓜农都知道,西瓜是不能在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的,否则西瓜就会得枯萎病减产,因此不少人种瓜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造成了不小的土地资源浪费。可对于刚入行积蓄有限的薛佳来说,这是一根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为此,他仔细研究相关书籍,外出请教农业专家,一边汲取知识,一边自己摸索尝试。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几年的探索,他找到了种植西瓜不用挪窝的办法。

“只要解决了西瓜地肥力损耗大与枯萎病问题,一块地连续种多年就不在话下。”薛佳解释道,一方面,西瓜种植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营养,所以在平时就不能使用化肥,因为化肥只会让土壤中的微生物更少,而必须使用有机肥。在一茬西瓜结束后,得采取休耕或者种些绿肥等措施恢复土壤肥力。“这些大棚中的豌豆就是用来恢复土壤肥力的,种的过程可以随性些。种得好了,可以卖钱,种得不好,翻个地埋到土里,就是绝佳的肥料。”薛佳说。

“至于枯萎病,那就更简单了。西瓜地的瓜卖完后,盖上地膜用高温水进行浇淋,就能灭杀大部分病菌,再结合其他的防治措施,能够把灭菌率控制在80%~90%。”薛佳补充道。

降低产量,求得质量与口碑

产量,是每一位瓜农关注的焦点,可5年的实战经验积累告诉薛佳,仅仅注重产量,只能在低端市场以量取胜,要想在高端市场获得话语权,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这一点,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有所感悟。

刚开始种甜瓜的时候,薛佳只管认真种地,没有考虑控产。第一年,他种的玉菇甜瓜亩产量达到了5000多斤,令他很是兴奋,可市场上2元/斤的批发价让他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他回忆说:“过后也没想那么多,心想着产量高,哪怕价格低一些,搞个薄利多销,应该也不会太差。”可时间久了,他慢慢发现,自己种的瓜在市场上竞争力太小,只能走批发渠道,而且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思来想去,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细微之处。

“2元一斤的甜瓜,顾客吃到口感好的,那是赚了,吃到口感差的,会归咎于运气差,谁会在意你这些‘大路货’呢?可别人的精品甜瓜就不一样了,每一只瓜都有品质保证,顾客花了高价买下,吃着会觉得物有所值,也会记住这个品牌,这是根本区别。”薛佳说。

到了第二年,薛佳就将甜瓜的亩产量控制在了4000斤,也在种植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优质瓜的“种植密码”。一只好瓜的诞生过程,不光要求“根正苗红”,更要求优异的生长环境和精细的管理。但凡有一个生产环节脱钩了,或者是没能管理到,便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慢慢地,甜瓜的亩产降到了3000斤左右,而此时的甜瓜品相、口感俱佳,吃过的人都口口相传。

为了让自己种的瓜走向更高端的市场,自那以后,薛佳每年都要将品相较差的瓜制成有机肥,用来给优质瓜垫土。产品质量提升了,好评率也逐渐攀升,从他的种植基地运出去的甜瓜,每斤可以卖到6元,城里不少水果店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瓜粉”,每年都会有老顾客点着名要吃他种的瓜。

共享技术,走向抱团发展

近几年,薛佳的事业越来越红火,他不仅把种植基地从15亩扩大到了30亩,还成立了绿加鲜果农场,名声在业内渐渐响亮了起来。然而,扬大毕业的他从来不把自己是科班出身挂在嘴边,相反,他更乐意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人,与他们合作,我没有顾虑。”薛佳说,“我本人很乐意看到大家抱团发展、一起致富的景象。”

“对于很多农户来说,育苗是个老大难,但对于我来说不在话下。”薛佳说,他曾经是农业技术员,种西瓜、甜瓜、草莓,全都是自己育苗,看到许多农户是通过买别人的苗进行种植,苗的来源和品质难以把控,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他们一把。

“在平时,也有不少农户看我做得好,向我请教育苗和瓜果管理方面的问题,我都一一给他们作了解答。有时候,我也会上门给他们作育苗技术指导。”薛佳说,很多技术比较专业,农户们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较难直观地理解。他就结合自己的种植实际,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他们。经过他的指导后,不少农户掌握了育苗方法,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升。而薛佳也没有闲着,在有多余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他利用自己的基地积极开展相关服务,为更多农户提供优质种苗。由于薛佳有求必应且没有架子,受惠的农户十分乐意与他一起分享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逐渐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这些农民户都成了他的“铁杆粉”。

后来,在薛佳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铁杆粉”农户走进了这个圈子,他们共享技术、资源,慢慢形成了稳定的产销共同体。如今,薛佳的技术辐射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余亩。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