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些老人在“社区老年食堂”打饭。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11月2日上午9点多,在位于云阳街道石城村村委会南侧的万善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食堂”内,一位老人家“开着”轮椅早早地来到食堂内的休息室。该中心工作人员潘玉霞看到后,热情地迎了上去。
“王阿姨,你今天来得这么早啊!我帮你把电视打开,你先看着,等吃饭我再喊你!”
“我今天起得早,锻炼完就直接过来了,这边有人聊天,还可以看电视,蛮好的!”
这位老人名叫王如英,今年78岁,双脚残疾,家就在石城村附近。她告诉记者,她是“社区老年食堂”的“元老级”食客,因为还未开业时,她就翘首以盼了。“原来说是今年5月份开业的,我一直等到了7月份,一开业我就过来了。这几个月,我每天早上在万善公园锻炼完就会过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就等着开饭了,下午还可以在这里看其他老人画画、下棋等。”王如英告诉记者,这样的舒服日子以往是想也不敢想,“我老伴身体不太好,还要照顾我,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工作也忙,所以我们每天‘吃什么’就成了大问题。没来‘食堂’吃饭前,每天中午几乎都是老头子去外面买快餐,一份快餐10元,加一份饭再加1元,我们两人每天最少要花50元左右。”
中午11时准时开饭。潘玉霞把王如英推到就餐区,并帮她把饭菜打好。王如英一边吃着,一边告诉记者,由于“食堂”每次会提前一周在门口公布下一周的菜谱,她早早便知道有什么好菜在等着她,完全不用操心,每天甚至还有些期待,“现在好了,有了专属‘小食堂’,10元钱就能吃到四菜一汤,每天还不重样,营养又健康。”
自今年7月份开张以来,万善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食堂”吸引了不少像王如英这样的老人前来用餐,日均接待量达五六十人次。在“社区老年食堂”,老人们不仅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饭菜,还可以聊天解闷、疏解情绪,增加幸福指数。
万善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食堂”模式可以说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缩影。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约22.5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约2.89万人。“民以食为天”,老年人吃饭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为此,我市不断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支撑、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医养融合、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社区老年食堂”,让年满60周岁的老人均可在老年食堂就餐,既减轻了家庭照料的负担,又满足了老年人不愿离家的心愿,同时弥补了养老院资源的不足。
“我们在跟老人们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是如何助餐的问题,所以,‘社区老年食堂’也就应运而生了,现烧现做,方便周边老年人前来用餐。”潘玉霞介绍,“社区老年食堂”里选用的食材都是每天早上现买的新鲜食材,请专人打理,干净卫生有保障,老人吃了也放心。接下来,万善为老服务中心将继续了解居民的意见和需求,进一步优化订餐、配餐等环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智慧助餐养老打造精致老年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