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中的周建群。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朱亚芬
在开发区华甸社区的周家村,水电工周建群是个“名人”。村子里,谁家的水管堵塞了,谁家的电路出了问题,只要一个电话,周建群总会上门来帮忙。在周建群看来,能够为村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是让他感到骄傲和幸福的事情。
“群群”,这是周家村人对周建群的亲切称谓。周建群今年47岁了,但在周家村里,仍是个晚辈。这些年,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就业生活了,全村百余户住户里,除了租户,绝大多数本地住户都是中老年人。十多年来,周建群如同“及时雨”一般的存在给周家村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事找‘群群’”成了很多村民的习惯。对周家村人来说,周建群是可信任的存在,可依赖的存在。说起周建群,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
周建群义务帮助村民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的。“我记得最初是在一个寒冬,一位村民因家中的水表冻坏了来找我帮忙,当天我已经连续修了20多处水表,身体很疲惫,但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周建群记得,那个冬天特别冷,又适逢夜晚,在工作过程中,他的一双手被冻得通红。最终,那位村民给了周建群一包20元的香烟,算是表达一份感谢。“多年的邻居,给钱的话太见外了。说真的,如果不是那位村民坚持,那包香烟我也不会收的。”周建群说,此后,慢慢地,村子里谁家水电出了问题,都会向他寻求帮助,平均每个月至少有两三回。但这些年来,周建群没有因为帮忙而收过一分钱。
在物业公司工程部工作的周建群平时工作十分忙碌,加班是家常便饭。但回到家,家中的“通讯员”会立马将邻居的求助信息转告给周建群。这“通讯员”不是别人,正是周建群的母亲。周建群说,这些年,他选择义务帮助村民,很大程度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平时都很乐于帮助人,尤其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周建群说,平日里,村民们有事找他,会给他打电话,但一些年纪大的村民习惯于找他的母亲,让她代为转告。
做母亲的为儿子的奉献感到骄傲,但周建群的妻子感到很是心疼。“我的本职工作就经常会加班,回家之后还得再出门去帮助村民,我妻子有时候会埋怨几句,其实我明白,她那是心疼我,想让我多点时间休息。”周建群说,“水电问题频发的时候一般是严寒酷暑,而且维修起来往往比较费时间。有好几回,我都是半夜一两点才忙完。”
水电工作不仅累,还有“味儿”。周建群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村里一户人家水管堵塞,他被喊去帮忙。结果,最后竟然在水管里清出一块粪便,那户人家一个劲地向周建群道歉,觉得很不好意思,反倒是周建群不停地安慰对方。“我用洗衣液、洗衣粉洗了三四次,手上依然留有异味,可听着那户人家不停地道谢、道歉,我觉得,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周建群说。
不久前,村里一位村民要去外地帮儿子带娃,临走前,特意将家里的钥匙交到了周建群手中。“那位村民的几间房子都租出去了,他嘱托我,家里以后要是有水电上的问题,就靠我帮忙了。”周建群说,当他接过钥匙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份信任,这让他很感动。
十多年来坚持在村子里做义务维修工,是什么给了周建群动力呢?在周建群看来,最主要的便是自己有一颗热衷为家乡奉献的心。周建群说,这样的心态,并不是他一个人独有。在周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颗这样的心,这是周家村的村风。“举一个例子,在我们村,谁家有红白喜事,大伙儿只要知道了,就会主动前去帮忙,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周建群说,“这些年,经过环境整治,周家村里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池塘清澈,环境十分优美。住在这样的地方,人会有一股子劲,就想着要为家乡做点什么,让家乡变得更好,这就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动力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