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仿佛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情,但纵然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只要牵着同一双手,便能抵挡一切风雨。
周德清夫妇闲时养花弄草,好不惬意。
“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的事情,很有意思。”带上老花镜、拿着放大镜,虽然年岁渐长,但夫妻两人都不想落后于时代,便让子女买了智能手机,学习上网“冲浪”。
闲来无事,周德清夫妇喜欢翻翻以前的老照片,看着年轻时候的自己和以前的同事,仿佛回到了那段怎么追忆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
本报记者 萧也平 魏郡玉
说起丹棉厂,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想当年,周边县城还是手工作坊的时候,丹阳这片热土上就有了现代工业——“五朵金花”,而“五朵金花”又以丹棉为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丹棉厂的风光一时无二,最高峰的时候有4000多名职工,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成为丹阳历史上最大的国企。
“即便经历了改制,即使它从没落到消失,但所有的老丹棉职工还是会时不时提起丹棉厂,毕竟那每一座厂房,每一个车间,每一根纺锤,都饱含了几代人的青葱岁月。”丹棉厂原副厂长周德清是无锡人,在学校毕业后,他被丹棉厂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福利制度所吸引,便来到丹阳,也慢慢爱上了丹阳,和当时在质检车间工作的同事潘文霞结为了夫妻,随后定居丹阳。多年来,他们不仅将全部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丹棉,更为丹棉厂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
“一座丹棉厂就是一个繁华的小城市,在全国的名气都是响当当的,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追忆在丹棉工作的岁月时,87岁的周德清十分感慨。89岁的潘文霞告诉记者,老伴年纪大了,耳朵和记性都不太好了,但是对丹棉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却是如数家珍,说起来便滔滔不绝。
“丹棉厂消失了,我真的是舍不得啊。”到如今,这对夫妻家里还留着丹棉厂里的纪念衫和过往的相片。从他们过往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曾被赋予的时代使命,他们有着赤忱的信念,也曾追逐着明媚的曦光茁壮成长。如今虽年华老去,但他们的精神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