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微信群中抢专属红包构成盗窃罪”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微信红包十分常见,不过,因抢红包引发的糟心事甚至纠纷也时常出现——
“不可随意抢红包”是一堂普法课
本报记者 马骏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已经成了一项活跃群气氛的娱乐活动。普通情况下,发红包与抢红包的行为构成赠与关系。发红包的行为是赠与,点击并拆开红包的行为是接受赠与。但是,并非所有的“抢红包”行为都是娱乐活动。如果偷抢具有专门属性、指向特定权利人的红包,会涉嫌违法甚至犯罪。
不久前,山东沂水县法院通报一起案件,因在某微信群内抢了由专人接受并用于购买抗疫捐赠物资的2个红包,被告人李某犯盗窃罪,被处以罚金。此事引发不少网友热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红包也被广泛使用。除了生日、情人节、春节这样的特定节日,家人、朋友间会习惯性地发红包之外,同学聚会、婚礼现场等场合,微信红包也成了制造气氛的“神器”。不过,因乱抢红包且拒不退回而引发的糟心事也十分常见。
曾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的一位朋友因患重病,在网上发起了“水滴筹”募捐,徐先生便想着通过私下转账的方式表达他的一点心意。然而,徐先生不小心将微信红包错发给了一位并不太熟悉的微信好友。徐先生说,那位微信好友很快点开红包把钱给收了。当徐先生意识到发错人后,立马给对方发送了信息,希望对方退还红包,但对方不仅没有退还,还将徐先生给“拉黑”了。因为红包内的金额并不大,徐先生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但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同样也对“抢红包”行为十分反感的小郑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里有一位同事总爱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听说他手机上还装了专门抢红包的软件,只要群里有红包发出,手机自动就会去抢,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小郑说,“不久前公司同事聚会,领导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发红包。为了达到刺激的效果,红包数量少于群内的人数。有位同事运气不佳,连着两三次都没有抢到,于是领导特意在群里单独给她发了一个红包,并在红包备注里进行了说明。结果,那位爱抢红包的同事直接抢走了,事后还说不知情,又不愿退还,还和其他同事为此产生了一点争执,把好好的聚会搞得很尴尬。”
对此,法律人士表示,专属红包内的财产是指向特定对象的,并不是谁都可以抢的随机红包,未被领取期间财产仍归发红包人所有。明知他人在微信群内向特定对象发送专属红包而“抢走”的行为,涉嫌违法,金额较大的,则构成盗窃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