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融入日常,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核心提示: 孩子们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美好……每逢节假日,市美术馆(三吕故居)一开门就会迎来一群活泼的孩子,他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引领下,一路参观馆内正在展出的画展。

市美术馆(三吕故居):

将艺术融入日常,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图为小画家在市美术馆写生。记者 丽萍 摄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张淑斐 魏一楼

孩子们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美好……每逢节假日,市美术馆(三吕故居)一开门就会迎来一群活泼的孩子,他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引领下,一路参观馆内正在展出的画展。同时以“描绘心中的美术馆”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表达自己心中的美术殿堂。其实,这些场馆里的“美术课”是该馆开展的“打造最美文化空间描绘心中的美术馆”活动现场,是该馆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立体式的艺术体验,让孩子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让大众走进美术馆、爱上美术馆,在美术馆内认知美、体验美、探索美,是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让小朋友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是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中最受欢迎的实践活动。”市美术馆馆长林洁说。

现场创作,用画笔描绘想象

国庆期间,数十位小朋友穿过挂满五星红旗的小广场走进美术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首次走进美术馆,在受到了馆内讲解员的热情接待后,孩子们一边实地参观三吕故居,一边认真观看正在展出的《百花争艳作品展——江苏省女书画家作品展》。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展览作品面前,有的孩子主动铺开画纸,开始临摹学习;有的孩子则观察馆内的一草一木进行素描写生……庭院内的花窗、长廊、芭蕉叶、石榴树一一出现在孩子们的画纸上。记者看到,小朋友们自由大胆创作的作品,或显稚趣、或具生动、或富奇思妙想。在讲解员生动的解说、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大家感受到了美术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别样乐趣。

互动体验,用公共教育激发兴趣

位于城市中心的市美术馆与名人故居“三吕故居”作为一个整体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集文化研究、展览交流、公共教育多功能于一体。场馆布局紧扣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需求分为三个部分。美术馆居中,面积约1000平方米;西部为吕凤子故居和吕澂故居,布展面积700余平方米;东部为吕叔湘故居,布展面积400余平方米。三吕故居通过丰富的图版、实物,全面介绍我市三位文化名人——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著名佛学家吕澂以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生平故事、学术成就和文化贡献。

美术馆展厅与名人故居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让观众可随着空间的转换充分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今年我市美术馆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该馆面向未成年人实施免费开放且参观优先政策,在节假日广泛开展包括美术展览、讲座以及少儿书画比赛等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馆内专业书画家举办公益美术课活动,邀请省内外美术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专家前来举办艺术讲座等方式,为未成年人创造了一个体验互动式的美育课堂,引导他们在艺术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幼儿园至初高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里都能被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激发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林洁说。

“我们希望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感受艺术、走进艺术、体验艺术的平台,将艺术融于日常,带大家回归温润如水的慢生活。”林洁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美术馆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馆,而是融创新、艺术、文化、科技的城市文化空间和平台,“让当代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是美术馆存在的真正意义。为此,近年该馆以“共创新空间共享新体验”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效能的公共文化空间,用文化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地方名人文化、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着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前来参观学习。

接下来,该馆将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运用更多的展示手段和互动模式,将历史文化和高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