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家长如何管教孩子?

核心提示: 国庆假期原本应该享受欢乐时光,可市民姚女士在假期第一天便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因为自己和朋友的孩子在餐厅吵闹,姚女士与隔壁桌的顾客发生了争执。

本报讯(记者 马骏)国庆假期原本应该享受欢乐时光,可市民姚女士在假期第一天便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因为自己和朋友的孩子在餐厅吵闹,姚女士与隔壁桌的顾客发生了争执。

姚女士告诉记者,国庆节当天,她的一位外地朋友带着孩子来看望她。“当晚我们在一起吃饭,因为许久未见,我和朋友便聊得有些专注,忽视了两个孩子。”姚女士说,由于当时餐厅中只有她和朋友以及隔壁一桌,她便由着孩子在一边玩耍,并不时提醒他们小点声,但孩子们显然没有把家长的话听进去。很快,姚女士听到隔壁桌一位女士大喊了一声“太吵了”。见状,姚女士和朋友有些尴尬,赶忙让孩子回到座位上安静吃饭。然而,隔壁桌另一位男子又嚷了一句,“谁家的孩子啊,太吵了,真没家教……”听到这话,姚女士和朋友不乐意了,便上前与对方理论。起初双方有些剑拔弩张,但在其他人的劝说下,这场争执没有持续多久。最后,姚女士让孩子向邻桌的顾客道歉,而邻桌男子也为自己的言语向姚女士表达了歉意。“毕竟是我的孩子有错在先,别人说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后,姚女士说,“这次的事情也让孩子得到了一个教训,我们做父母的平时可能会对他们有些宠爱,但社会可不会惯着他们。”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奔跑、在电影院里踹前排座椅、在公园里踩踏攀折花草树枝……为何公共场所里的“熊孩子”如此之多?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长的不管制、不批评、不制止,才让孩子觉得这样做是没问题的,而放纵孩子的过分行为,一旦孩子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了。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模仿父母。如果父母不注意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习惯大声喧哗,那么孩子也会一样。此外,家长应拒绝“双重标准”,在一些行为举止上,大人可以而孩子不行,这样的“双重标准”会使孩子无法理解,也不会听从父母的指示。

该业内人士建议,父母在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之前,可以事先和孩子做一个手势或动作,告诉孩子如果父母做了这个手势,就说明行为是错误的要停止,这对孩子来说更容易理解。当孩子发出很大的噪声或者做影响周围人的事情时,不能直接说不许做、不许哭、不许吵,这时要做的是先跟孩子沟通或者把孩子带出公共场所,与孩子温和地交流,说明其行为会影响其他人。温和的语气和态度会影响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更能明白行为的对错。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