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成为市民近期热议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市不少老人都得帮儿女接孩子放学、看护孩子,他们是如何看待“双减”政策的,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双减”之下,“带孙一族”过得如何?
图为学校门口聚集了众多来接孩子的老人。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孩子的父母要上班,每天下午都是我到学校来接孩子。”9月28日下午五点半,横塘初级中学校门口陆续出现了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王玉华是其中之一。“之前,我每天下午3点半就得到校门口来等着,接孩子放学。现在,放学时间延迟了两个小时,我感觉轻松多了。”王玉华告诉记者,“双减”政策的落地不仅为孩子和孩子父母减轻了压力,也让她这样的“带孙一族”尝到了政策的“甜头”。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都存在着学生放学时间早于家长下班时间的情况,特别是小学3点半放学更是让家长们叫苦不迭。虽然这一做法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此举不仅让接孩子放学成了很多家庭的头疼事,“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也因此愈演愈烈。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王玉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把孩子接回家后,我几乎就没法好好做自己的事情了,不仅不能出门,还得围着孩子转。”王玉华说,“而且之前3点半出门接孩子的时间点也很尴尬,中午睡午觉起来后,就得准备出门接孩子了,几乎做不了其他事情。现在好了,孩子傍晚6点才放学,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此外,王玉华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放学回家后不用写作业了,“以前,孩子放学回来,书包放下就该准备做家庭作业了。现在,孩子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这样的变化带给王玉华两方面的感受,“以前,孩子回家写作业,有时候我会监督,可监督效果并不好。孩子的作业我完全看不懂,所以也不知道他完成得好不好。孩子有时候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问我,我也没法给出答案。现在,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了,我真是松了一口气。”王玉华说,不过,回家后一身轻松的孩子又给她带来了看护的新难题,“以前,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孩子回来后,我只需要督促他写作业就行。现在,孩子没了作业负担,放学后只想着玩,外出又危险,我只能让他在家里玩。可孩子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这让我很伤脑筋。”王玉华说道。
和王玉华有着相似看法的学生家长刘建华觉得,国家推行“双减”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另一方面也为孩子和父母增加了相处的时间。“最近这段时间,每个周末我儿子和儿媳都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比以前开心多了。”刘建华说,“不过,我邻居家却是另一番情景。”刘建华告诉记者,邻居的孙女与他的孙女年龄相仿,但邻居孙女的父母工作繁忙,甚至连双休日也要工作,孩子的双休日只能在爷爷奶奶家度过。“邻居告诉我,孩子在他们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平时放学回来也是一样。为了孩子的视力健康着想,邻居有时候不得不拔了家中的网线,为此,爷孙俩还出现了矛盾。”刘建华认为,对于那些孩子父母工作繁忙的家庭来说,“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在放学后以及放假时间教育孩子、看护孩子的难题摆在了这些家庭的老人面前,这个问题要解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还有老人担心,“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会受到影响。“那些校外的培训机构,我是觉得不太靠谱,可之前大家都送孩子去补习,我们家的孩子也不例外。说实在的,效果肯定是有一些的。现在,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假期都停了,孩子双休日都在玩,我觉得,孩子还是得以学习为重。学校推出的课后服务就很好,如果学校方面能够安排双休日的课后服务就更好了,家长们也会更放心。”一位学生家长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双减”政策下,“带娃”老年人从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双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人不能辅导孩子课业的痛点,同时,家长不再为“孩子没地方去”担心,不再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发愁,但不少学生家长仍然存有一定的焦虑和压力。此外,“双减”政策下,家长还必须明确,家长是课后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课后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最终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