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麦舟之赠”典故相关问题的探究

核心提示: 北宋前期发生在丹阳的“麦舟之赠”典故(以下简称“麦舟”),对于几千年以来积淀为“季子封疆物华天宝,齐梁故里人杰地灵”的古邑丹阳来说,无疑是个增光添彩的故事。

 

王书来

北宋前期发生在丹阳的“麦舟之赠”典故(以下简称“麦舟”),对于几千年以来积淀为“季子封疆物华天宝,齐梁故里人杰地灵”的古邑丹阳来说,无疑是个增光添彩的故事。由于故事里两位主人公有着不一般的身份,使“麦舟”历久而弥新。一位叫石延年,字曼卿。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文章洒脱、书法遒劲,博得众多文人与之交好。另一位是少年范纯仁,朝廷贤臣范仲淹的次子。

因此“麦舟”发生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是极其推崇的,不少史籍也作了记载。如北宋名僧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卷十写道:范文正公在睢阳,遣尧夫于姑苏搬麦五百斛。尧夫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几时?曼卿曰:两月矣,三丧在浅土,欲葬而北归,无可与谋者。尧夫以所载麦舟付之,单骑兼程取捷径而归。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方留滞丹阳,时无郭元振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付之。尧夫曰:已付之矣。此后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和龚明之的《中吴纪闻》,明代王鏊的《姑苏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撰修的《江南通志》等都作了转载。可见少年范纯仁的一次义举,成了历代传颂的佳话。但从《冷斋夜话》寥寥数语的全文来看,既没有说明“麦舟”发生的年份、在丹阳的哪个地方,也没有具体细节,让读者觉得一个生动的故事并不完整。

我在阅读“麦舟”原文的同时,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史料。发现原文里不只是缺少应有的细节,还存在失真的情况:例如第一句“范文正公(范仲淹)在睢阳,遣尧夫(范纯仁)于姑苏搬麦五百斛。”根据范仲淹年谱(中国范仲淹研究会,2011年发布),范仲淹在睢阳的年份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应翰林学士晏殊邀请,去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今河南商丘市)进行办学兴教,并守母丧。次年十二月守孝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朝廷秘阁校理,从此跻身馆官后离开睢阳,再也没有回来过。范纯仁是1027年六月出生的。因此说这第一句就不真实,还有其他。为此,我历经数月对“麦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题探究。

“麦舟”发生的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北宋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整个宋朝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宋朝虽很富有,朝廷内部却很腐败。“麦舟”就发生在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和第四任皇帝宋仁宗的交替过程中。当时朝廷内部的朋党斗争不断激化,致使一些忠良贤臣常受到无情打击和压制,其中就有“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范仲淹。范仲淹天禧三年(1019)与诗人石延年相识于太清宫(今河南鹿邑县)成为挚友。范仲淹自天圣五年(1027)至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这11年的时间内,由于朝廷的腐败,前后“被贬、被召、又被贬”达六次之多。因此说宋朝社会特定的政治环境,是导致“麦舟”发生的根本原因。范仲淹1038年来到润州(镇江市)任职,也是“麦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麦舟”发生的年份探究

范仲淹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的正月从江西鄱阳县徙来润州(镇江市)赴任,十一月又被派往浙江绍兴去了。在这之前范仲淹的挚友石延年,因在朝廷任龙图阁学士的好友范讽,于景祐二年(1035)被宰相李迪治罪谪武昌(今湖北鄂州),石延年受到株连外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当通判。这年十月范仲淹召回京判国子监,又权知开封府。此时的范仲淹在宫中完全了解石延年外放海州的消息。当他1038年正月从江西徙往镇江的途中,一定会有书信告知石延年,石延年收到范仲淹的书信也会想方设法来镇江与挚友畅叙情谊。因此,我认为“麦舟”发生的年份当在两位挚友会面之后,即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的农历五、六月份。此时南方小麦已收割结束,是收麦租的最佳时机,所以范仲淹派儿子去苏州“搬麦”(收麦租)。1038年范纯仁已十二岁了,也符合史籍“尧夫尚少”的记载。

“麦舟”发生在丹阳的地点考辨

史载范纯仁由苏州返程“舟次丹阳”,并没注明在丹阳的具体地方。清光绪十一年(1885)编修的《丹阳县志》仅载“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寓住五月。范纯仁赠以麦舟,遂归三丧,后卒于京师。”我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吉育斌主编的《丹阳家谱提要》(2012年版),有关丹阳“石氏”章节内也只写道:“石曼卿一度客居丹阳,后病死京都。”但他在文中附有“江苏常州鲁庄石氏宗谱六卷”称“始迁祖斌伍,明代人,系北宋大文学家石曼卿之后。曼卿晚年居丹阳花园村里,越十四世有讳斌伍于明代自花园村迁金坛鲁庄。”这段附文是吉先生征集到的一条信息,收编在书里并不代表是他的观点。况且“曼卿晚年居丹阳花园村里”之句,与石曼卿1041年二月四日病死京都,享年47岁完全对不上号。然而就是这么一条并不准确的信息,却被编入《云阳古今》(2016年版)里,并加以引申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祖籍幽州,后徙宋城,流寓丹阳横塘花园村。石延年父母妻子生病,请假回丹阳照顾双亲,请医服药,但并无好转迹象,之后三亲死亡。石延年无余蓄,无法入殓父母及夫人尸骸,含悲长叹。正在焦急之时,忽有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押运一船小麦去苏州途径丹阳,船泊珥渎河七里桥西岸,遂将一船小麦相赠。”这一大段的引申,不但肯定了石延年本人,连他的父母也都是横塘花园村人了。随后类似文章都将“麦舟”的发生地锁定在花园村,一时间在丹阳范围内形成了共同的概念。2017年市史志办和云阳镇政府合编的《丹阳市村村记忆》(云阳镇版)里,编撰人员在花园村史上写道:“据史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文学家石延年举家流寓横塘,择地建宅,名花园村,至今达千年之久”,“石延年为该村始祖”。史籍和县志明白写着石延年宋城人,寓居丹阳五月,怎会是花园村始祖呢?

据《丹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4年5月出版)丹阳县历代行政区划概述: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丹阳便建置为县。宋熙宁五年(1072)前行政区域分十个乡。十个乡之一的石城乡下设七个保、四十三个村,其中没有花园村。而横塘编制为乡的名称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才划定的。因此“麦舟”发生在“横塘花园村”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麦舟”发生在丹阳的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在1072年前划定为石城乡区域内,近靠珥渎河口西边的某一个村里。理由是:范纯仁从苏州返程途径丹阳看望石延年时,他装满麦子的船就停靠在这里。当见到石延年家里发生了不幸之事,就毫不犹豫地将25000斤麦子连船一并送给了石延年。石延年料理好三位亲人的事宜后,将剩余的钱就在珥渎河口内不远处的地方建了一座木桥,名“七里桥”以示纪念。如果石延年一家人居住在丹阳的其他地方,范纯仁的麦船为什么会停靠在这里呢?石延年更不会在此建一座“感恩桥”。

顺便说说七里桥的建桥年份。县志记载为“宋元祐乙卯年”。我查了“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和“天干地支纪年法”。宋元祐年(1086-1094),纪年为丙寅-甲戌。其间没有乙卯年,从1086年(丙寅)向后推移50年才轮到乙卯年,显然是记错了。按“麦舟”发生的年份1038年,第二年就是己卯年(1039)。己卯年的“己”与乙卯年的“乙”字形相似,稍不注意容易混淆。所以七里桥的始建年份应为宋仁宗宝元元年的第二年,即己卯纪年(1039),而非宋元祐乙卯年(1136)。石延年1038年来丹阳发生麦舟之赠故事,料理三位亲人事宜后要赶回连云港续职,同时已值汛不可能建桥,他将钱交于当地信得过的人待到冬季河水低落建桥,第二年春完工,故始建年为1039年是合情理的。

“麦舟”记载失真原因探究

“麦舟”既是典故,也是成语。最早记载“麦舟”的史籍,是北宋名僧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卷十。释惠洪(1071-1128),字觉范,俗姓彭,江西高安人。14岁时父母暴病双亡,少年失怙的他毅然踏入佛门。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开始学佛参禅生涯。入寺后学习勤奋,除了熟读儒学经典外还接受佛教禅学的思想,最终享誉禅林。因为在京师常与朝中士大夫来往,被卷入宋朝高层的政治漩涡之中,前后四次入狱,一生命途多舛。政和元年(1111)十月二十六日最后一次入狱还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崖州(今三亚市),1113年五月被赦出狱。

由于释惠洪是个参透佛经禅机的高僧,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能泰然处之,所以从未放弃学习、思考和写作,且多有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禅宗思想和诗学建设,因此被称为“晋唐以来诗僧之冠”。《冷斋夜话》成书于1113年前后,“麦舟”记载于该书卷十比发生的年份晚70多年,三位当事人也早已作古。所以书中记载的内容完全是从社会各方人士流传下来的片言只语,因此真实的故事被非真实地记载了。又因为释惠洪的声名在外,后来那些史籍转载者更是不明真相,一概依葫芦画瓢,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处。但“麦舟”故事肯定是真的,发生在丹阳也毋庸置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