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圆,民俗专家话中秋

核心提示: 又到一年月圆时,人间团圆、家庭团聚之礼显得尤为重要。

上图为民俗专家韩梦庆向记者介绍中秋习俗;左图为中秋“土月饼”。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又到一年月圆时,人间团圆、家庭团聚之礼显得尤为重要。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这些也赋予了在外游子更加浓厚的思乡之情和举家团圆的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各种风俗、仪式更是赋予了中秋与众不同的“气质”。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今年87岁高龄的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中秋节丹阳的习俗。

“说到中秋节,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吃月饼。在我小时候,月饼可不是现在这样的。”韩梦庆告诉记者,解放前,大多数人的生活比较贫困,但是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家庭还是会买些月饼的。“那时候,市面上有两种月饼。一种是苏式月饼,价格比较高,只有富裕家庭才会买。另一种则是‘土月饼’。”韩梦庆说,所谓的“土月饼”是用面粉制作蒸出来的,其实就是圆形甜味的炕饼。每到中秋节前夕,一些饭馆便会制作这种月饼售卖,由于价格较低,很多家庭都会买上一些。当时,不论是苏式月饼还是“土月饼”,大多只有豆沙、五仁、火腿这几种馅。韩梦庆说,直到解放后,丹阳市面上才出现了广式月饼。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种类繁多,口味更是五花八门。

“现在的中秋节,只有吃月饼这一种习俗了。在我小的时候,除了吃月饼,还有供月的习俗。”在韩梦庆的印象里,供月是在中秋的团圆饭后进行的仪式。在家中的天井里摆上桌子,将月饼和各种鲜果铺在桌上,一家人双手合十,向月亮祈福。供月完毕,家中长幼一边在院中品酒吃瓜果,分享月饼,一边赏月,享受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供月用的鲜果都是我们采来的,快到中秋节时,我们这些孩子便会约着去乡下采摘菱角、野甜瓜等,只要是当季的鲜果,我们都会采摘回去,大约有几十种呢。”韩梦庆告诉记者,供月这一仪式是需要客观条件的。首先,得在露天进行。一些人家没有庭院或是天井,便无法供月;其次,既然是供月,那天上得有月亮,遇上下雨天,供月便也不能进行。“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几十年来,中秋之夜很少下雨。”韩梦庆告诉记者,后因历史原因,供月这一习俗在丹阳渐渐消失了。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也称团圆节。仲秋时节,万里无云,皓月当空,这天以祭月为主,久而久之,“赏月”又增佳节雅趣。据《丹阳县志·风土》载:“八月十五日,为团圆节,食月饼,亲戚互相馈送,是夕,家家置酒宴乐,夜深设香案,陈果品拜月宫”。城内民俗:晚饭后,将八仙桌放在院内,摆上月饼、应时鲜果,点上香烛朝月亮叩拜。祭祀毕,坐在月光下,吃食供品,听长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古俗也在变革中逐渐消逝,但中秋食月饼、馈送月饼之俗,仍沿袭至今。可谓“古月今月本一样,今人古人俗不同”。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