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公函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核心提示: 1943年,共产党人周彬为躲避日军追捕,躲进了原行宫乡大吕村。

5e

图为周彬的妻子冯艾新提供的相关历史材料说明。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1943年,共产党人周彬为躲避日军追捕,躲进了原行宫乡大吕村。危急时刻,时任大吕村村长的殷正春冒险救援,帮助周彬躲过了日军的搜查……数十年后,原行宫乡政府收到了一封公函,此事才为外人所知晓。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乡镇合并等原因,这封公函不慎遗失了。

“你们要赶快去补办公函,趁我现在还活着,我给你们证明!我证明!”电话那头,周彬的爱人冯艾新情绪激动,而电话这头,殷正春的儿子和儿媳早已潸然泪下。电话中提到的“公函”是三十多年前由周彬写下,然后发往原行宫乡政府的。公函中,周彬说明了殷正春营救他的事迹。这些年来,周彬一家一直都关注着殷正春后人的生活。在周彬去世后,两家人仍一直保持着联系。周家人常说:没有殷正春,就没有周家的后代,救命之恩不能忘。

“父亲是个老实人,平时话不多,直到临终前才将这件事告诉我,他希望我去寻找一名共产党人,证明他的为人。”说起往事,今年77岁的殷炳照老人记忆犹新,“父亲在文革时期蒙受不白之冤,这一直是他的心结,他希望通过当年营救共产党人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由于周彬在革命时期使用的是化名,多年来,殷炳照一直未能寻找到这名共产党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殷炳照从母亲带回家的一本党史刊物中看到了一段有关村民营救共产党人的记述,文中提到的情节与父亲生前告诉他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多方打听后,殷炳照才知道,这段内容是由周彬口述,而周彬正是当年被父亲救下的那名共产党人。

1985年7月15日,殷炳照辗转来到上海,并见到了周彬。从周彬那里,殷炳照得知了整件事情的过程。1943年12月,正值抗战期间,周彬(时任中共九宝区委书记、区长,化名史文礼)在大吕村工作时,由于汉奸告密,遭到了20多名日军的追捕。不愿连累村民的周彬起初躲在了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不慎摔落在地后,又躲进了一个大粪缸中。危急时刻,大吕村村长殷正春挺身而出,帮助周彬查看敌情,之后,又从家中拿来干净的衣物,给周彬换上,并将他安全送出村。殷炳照说,当时他去上海时父亲已经过世,可当周彬问起其家中情况时,为了不让周彬伤心,殷炳照只说一切都好。那次会面后,时任上海市天文台党委书记、台长的周彬出具了一封公函至原行宫乡政府,公函内容为“关于殷正春在抗战期间为我党我军作出巨大贡献,请地方政府给予生活补助”。

公函遗失,殷炳照夫妇觉得十分可惜。得知这一情况后,周彬的爱人冯艾新更为着急,一个劲地催促殷炳照夫妇补办公函。“老人觉得,这件事不该被遗忘,我父亲的勇气和正气令人敬佩,因此,她十分焦急。对我们来说,那毕竟是证明父亲当年事迹的唯一物件。”殷炳照说,“父亲在世时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能力在其次,关键是一定要正直,不能干坏事。关于父亲的事迹,我们会一直传下去,以此教育后人。”

“这些年来,我们两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着。虽然相隔两地,但平日里总是电话不断。”殷炳照说,“我记得,多年前,有一回我妻子生病了。他们一家得知消息后,让我们立刻去上海的医院看病。当时周彬还在世,老人家就一直在手术室外等着,直到我妻子从手术室里出来。”在殷炳照看来,周彬完全是把他和妻子当作儿子和女儿一样看待。“当年,我父亲救了周彬,现在,周彬的家人关心着我们。这样的牵绊,我希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殷炳照说。回顾过往岁月,“军民鱼水情”被殷、周两家人深刻诠释在了数十年的生活之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