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新匠人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农村活跃着一批自食其力的匠人。

王霞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农村活跃着一批自食其力的匠人。他们大都“离乡不离土”,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既解决了吃的问题,又鼓起了“钱袋子”。乡间俗称这群人为“××匠”,诸如:瓦匠、木匠、铁匠、铜匠、箩匠、箍桶匠、裁衣、补锅佬……他们都有一技之长,甚为人们羡慕和敬重,又尊称其为“××师傅”。如今,不少最传统的匠人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匠人已异化成了新的工种形态,乡间新匠人不断涌现,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崭露头角。

“良大厨”,乳名叫“良良”,初中毕业考取了职业中专,学的是烹饪专业。一开始在城里大酒店打工,从“下手”“配菜”一直干到厨师长,独当一面,为酒店赚了不少人气。几年后,良良炒了老板的鱿鱼。回到村里和媳妇一同租借一处宽大公房,添置了一辆小卡车,招了几个零杂工,办起了流动的“便民饭店”。他既是老板又是大厨,媳妇则是主管兼服务员。乡间方圆几十里,一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到他,本村的就在本部设席,外村的则开车“上门服务”。生意之所以做得红红火火,主要取决于良良的手艺,其中“红烧狮子头”“糖醋排骨”和“清蒸鳜鱼”三道大菜是他的拿手绝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良大厨”。据说像他做的那样一桌菜在城里要花双倍钱,而且色、香、味、形还不一定有他好,既方便、节约又上档次,“良大厨”和他的“便民饭店”很受村民欢迎。

“林工”,40多岁,高中文化,省家电维修培训学校结业。在城郊开了一家“群达家电维修部”,虽名曰家电维修部,实为夫妻老婆店,“林工”主外,媳妇主内。他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让家电维修生意“四通八达”。他的生意主要是上门服务,门店只是个“联络站”。现在农村旧家电多,空巢老人多,家电拆卸搬弄相当困难。但,难也不难,你只要给“林工”打个电话,在半个小时内,一辆红色摩托车就会出现在你家门口。他就是“林工”——林永生师傅。

“林工”不仅技术精湛,人也诚实厚道,从不漫天要价。邻居老王家空调坏了,先是让一个修家电的亲戚来修,捣鼓了半天后说:“不能修了,换个新的吧!”老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一个电话请来了“林工”。“林工”检查后说:“不要紧,外机换个小零件,就行了。”他爬到高处,一会儿给修好了,收了老王六十元。老王连连道谢:“林工,你一下为我节省两千多元啊!”如果客户家电器是小故障,也不用换零件,他常常是免费维修,这让客户个个赞不绝口。因此,他的维修部名声越来越响,南门城外十里八村几乎家喻户晓,人们都习惯尊他为“林工”(意为家电工程师)。小康生活,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家电,这让家电维修成了至关民生的“大事”,这一行当也就成了乡间不可或缺的新“匠人”。

“苗师傅”,本名叫毛通法,是个瘦高个老头,已过耄耋之年。因父母早亡,他初中未读完就离开学校在家务农。早年曾当过生产队农技员,村里人都叫他“苗师傅”。因为他种田在行,土壤评估、肥料配比、虫害识别、选种育苗样样精通。“苗师傅”尤其酷爱培育蔬菜瓜果,提起如何侍弄蔬菜,村里人没有人不服他。每到春天,他都会精心培育一批茄子、豇豆、辣椒、番茄、黄瓜等秧苗免费提供给大家。届时,上门求苗者、技术咨询者络绎不绝。他还把从电视、书报上学到的有关知识用到瓜蔬种植上,然后再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讲给大家听。他虽说不出多少高深的种植原理,但你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一准没错。大家遇到难题,也会及时向他求教。农村人心地厚道,为表达对育苗达人的敬意,他们遵循乡间对有能耐的人都尊称为“师傅”的习俗,于是就唤出了这样一种新“匠人”——“苗师傅”。当然这“苗”是育苗的“苗”,可能也因为“毛”与“苗”是谐音吧。

“喇叭王”,是“三乐”班的班主。他自幼喜欢音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没拜过师,纯属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尤其是喇叭(唢呐)吹得“嘀嘀嗒”响,能吹《百鸟朝凤》《赛马》,还能模仿人说话,人们都叫他“喇叭王”(因他本姓王),竟忘记了他的真名。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锡剧唱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沙家浜》“智斗”一场他一人演三角,惟妙惟肖,有模有样。只要他一上场,便是“哗哗”的掌声。因此,他带领的五六个人的“三乐”班,生意兴旺。周围邻村,只要有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事宜,往往都能见到他“三乐”班的身影。特别是喜事衬场,更显喜庆活跃。因为他的班组除了各种乐器独奏合奏外,还有独唱、歌舞、戏剧,同时穿插快板、说唱、小品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移风易俗的好人好事,往往引得哄堂大笑,叫好呐喊声一片。演出间隙,“喇叭王”还经常忙着拍摄“抖音”视频,做足了他的“明星”梦。如今,村民衣食无忧,这样的“文化大餐”备受欢迎。

新时期“货郎婆”,五十岁左右,是一个胖墩墩的农家大婶。她叫王娟娟,儿子媳妇在城里上班,她与老伴在家侍弄“三分自留地”,常有闲暇。闲着还是闲着,不如找点事“见见闲”(意为打发时光)。她进城批来笤帚、拖把、毛巾、抹布、针线、女孩饰品、小玩具等诸多生活用品、小百货。将家中闲置的小三轮电瓶车刷新改装成了小货郎车。车上物品,吊着、挂着、飘着,五颜六色、横七竖八、琳琅满目。她一改老货郎的拨浪鼓,用上了电喇叭。叫卖声里嵌插着优美动听音乐,活脱脱一辆行走在乡间、披红飘绿的小彩车,犹如一家流动的“小超市”。每到一个村,都会引来女人、小孩的围观。她坚持薄利多销,生意做得也是风生水起。用她的话说:“我一半为钱,一半讨个乐子”。那些日常小百货,虽不起眼,可一旦家中缺少,就甚感为难。她把这些小而必需的物品,送到了千家万户“门口”,为村民带来了极大方便,深受大家欢迎。人们都认识她,只要老远传来喇叭声,就互相招呼着:“娟娟来了!”娟娟成了一方“货郎婆”的代名词。

新时代乡间匠人,虽然从业形态与传统匠人有所不同,但是身怀技能、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却得以赓续。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驾驶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疾驰前行,他们身上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