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筋”15年“钻”成业内翘楚

核心提示: 同兴工具的“掌门人”王正卫回顾“专注一事”的这些年,庆幸、自豪、酸楚、激动等等“五味杂陈”,但他始终无悔。在他看来,曾经的军人身份将“血性”二字与自己深深粘连,坚持不放弃、坚韧不畏难终是给予了他最期待的回馈。

王正卫在操作自己设计的检验设备。 记者 尹媛 摄

本报记者 尹媛 通讯员 周建平

沿着丹北镇东方村一条不平不宽的小路曲折而进,行至稍宽的岔路后,路旁“藏着”的“同兴工具”着实不甚起眼;入厂细览,无论是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还是埋首忙碌的作业工人,似乎都与“高大上”不沾边。然而,就是在这间“接地气”的工厂里,诞生了手术用车针单品类产品的“亚洲第一”“亚洲唯一”。

“一开始就是想试着做,没想到这么难。结果一试就试了十几年,可能我是‘一根筋’吧。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究是做成了。”同兴工具的“掌门人”王正卫回顾“专注一事”的这些年,庆幸、自豪、酸楚、激动等等“五味杂陈”,但他始终无悔。在他看来,曾经的军人身份将“血性”二字与自己深深粘连,坚持不放弃、坚韧不畏难终是给予了他最期待的回馈。

从销售员到创业者,身份初转换“尝甜头”

1990年12月,王正卫入伍上海某部队。四年后,退役的王正卫回乡入职呈飞工具公司。“一开始去呈飞是当驾驶员,差不多开车开了半年时间,一次接送老板的途中,他跟我闲聊,说我车开得不错、人也靠谱,问我有没有兴趣做销售。”短暂的“诧异”之后,王正卫爽快地应了下来。“虽然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懂,但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也是不怕事、不畏难,既然老板愿意给机会,我努力试试也没什么不好。”

转岗至销售后,王正卫也迷茫无措过,但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放过一丝的可能性。“1995年下半年,我去了广交会,一个展位一个展位交流沟通。终于,在一家做文具进出口的展位有了收获。当时人家跟我说有兴趣深聊时,我还疑惑不解,再三重申‘我们公司是做钻头的’,结果人家笑着说,他们的客户就有需要钻头的。”回忆起自己做成的第一单业务,王正卫自谦“少不了运气助力”,但终究还是全靠他的不懈努力促成。1995年当年,做了几个月销售员的王正卫共签下了50万元左右的订单。此后,他更是一马当先,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1996年,王正卫个人销售订单量突破1000万元,还被授予“丹阳市十佳优秀销售员”称号。

“从1995年到2001年,我一直在呈飞做销售。后来,公司转型,由‘呈飞工具’改为‘呈飞电子’,我深思熟虑一番后,决定回家自己做些事。”在随后与朋友的商议沟通中,王正卫接触到了民用市场的旋转打磨工具。“朋友建议我与大公司做配套,入门不算难,且收益有保障。”说做就做,王正卫当即创办了丹阳市同兴抛磨工具厂,投资买回了5台旧机械设备,经深入研究开发,历时8个月便完成了自有的生产线设备装配。“我自己设计的设备,由一个工人操作,一天的成品能有五六百只,而当时行业内的普遍产量是一天一两百只。”

由“稳赚钱”变“不安分”,要在“空白”领域“画一笔”

产品有了,还需经市场检验。2002年3月15日,王正卫带着自家的产品参加了广交会。“说实话,虽然我对产品有信心,但毕竟是第一次与需求方打交道,所以也不敢太乐观。”让王正卫没想到的是,产品一亮相就受到了关注,其中更不乏大厂家。“台湾、美国等地的厂家都对我的产品感兴趣,现场沟通了解许久。广交会结束我刚到家,他们就找了过来要下订单。”王正卫至今仍旧记得,同兴工具接下的第一笔订单是2000只产品,一周后,如期交货。紧接着,第二单如约而至,王正卫用了几天时间便交货了。“经过两笔小订单的检验,再后来就是各厂家发来的正式订单了。为了满足供货需要,一个月内,同兴工具的操作工从1个人变成了50人,几个月后我们的月订单量就涨到了60万只,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无论是对于王正卫自己来说,还是放眼旋转打磨工具业内,同兴工具厂专注生产的单品类产品都“颇有地位”。“厂里生产的旋转打磨工具算是为我积累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而在民用市场领域,该产品的销路也很好,顾客源十分稳定,所以,我只要坚持做这个产品,就能够稳赚钱。”而事实上,哪怕已经过去近20年,同兴生产的该产品依然不愁卖。

2006年,王正卫与战友相聚时聊到了“医用旋转手术刀”,而彼时的他并未意识到,一时“兴之所起”从此开启了他“一根筋”“钻一事”的漫长历程。“当时朋友说起医用旋转手术刀,我乍一听觉得跟同兴生产的民用旋转打磨工具‘异曲同工’。尤其当他们提及,医用旋转手术刀市场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关键技术被垄断、核心产品依赖进口等等时,我就想着,真的这么难?我能不能在这‘空白领域’试一试呢?”

15年“孤独”守土拓疆,“一根筋”攻坚获硕果

从听说医用旋转手术刀到决定尝试再到漫长攻坚,王正卫坦言,自己从未想过会这么难,但决意要做的坚定和永不言败的决心,还是支撑着他在略显孤独的“啃硬骨头”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

“从想做医用旋转手术刀开始,我就非常认真地对待,市场调研、求教专家、学习提升……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清楚这个领域的困难。”2006年当年,王正卫拍板购置了数字化设备,开始自行摸索。“现在回想当初简直是天真无知,全进口设备说明书都看不明白,程序设置操作更是一窍不通,但就这么硬着头皮上了。”王正卫清楚地记得,从购回第一台数字化设备,到设计出能生产单品类产品的设备,他花了整整3年时间。随后,伴着第一笔“试验”订单,王正卫正式产出了第一批产品。“下单方本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试验时间,所以第一批产品交到对方手里时,他们很淡定地表示‘产品不符合他们要求’,便退回了。而这对于我来说,着实是个打击。”

短暂调整后,王正卫压下了心头的失落和迷茫,更加仔细比对自身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差距。“调整设备、升级工艺、深抠细节,在一轮轮‘产品不合格’的反馈中,我不断地磨自己、磨设备、磨产品,完全顾不得时间、精力、资金等的耗费。可能那种不管不顾、不计成本的投入状态持续太久,我爱人都一度劝我放弃,问我难道真是‘一根筋’要搞到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才回头吗?”

王正卫说,自己恐怕是最能体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意的。2019年,历经15年的攻坚克难,同兴产出的产品终于获得需求方认可。2020年10月,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如今,同兴的“手术用车针”产品品类已达300种左右,销往欧洲、中东等地。“十几年来,同兴最初的产品一直没有停产,而全部利润都投入了医用车针的研发生产。粗算下来,我总共投入了2000万元左右,设备自己造、程序自己设计,幸运的是,如今终于有了收获。”据王正卫介绍,目前,同兴生产的单品类手术用车针不仅是“亚洲第一”,更是“亚洲唯一”。“市场潜力无限,今年我们将新添一条生产线,全年目标产量为1000万只,而未来,同兴想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