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课程为何变成了体验课?

核心提示: “交钱时明明说的是半年课程,现在却打电话告诉我只有几节体验课,这不是玩套路吗?”

活动宣传页面写明“5门60课时”,但家长交钱报名后被告知实际只有十几节体验课

半年课程为何变成了体验课?

微信图片_20210510092533

本报讯(记者 马骏) “交钱时明明说的是半年课程,现在却打电话告诉我只有几节体验课,这不是玩套路吗?”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唐静(化名)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在多家教育机构推出的活动中为孩子报了几门兴趣班。近日,她接到了其中一家教育机构的电话,在与对方沟通的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她原以为有半年时间的课程竟成了一些体验课,后面想要继续上,得接着交钱才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静告诉记者,“五一”假期之前,她从一位熟人处得知,有几家教育机构“五一”期间会在某小区附近开展活动,家长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为孩子报班。课程的门类也比较多,家长可自行挑选。“参加这个活动需要先通过线上交29.9元定金,到活动现场后再交268元。”唐静说,根据宣传页面上的内容,交了这两笔钱后,家长便可在由多家教育机构开办的课程中自行选择5门,一共是60课时,相当于每门课12课时。”

唐静告诉记者,她当时曾有过疑惑,“平均算下来,一节课只需要5元钱不到,这优惠力度也太大了。”唐静表示,她在现场曾询问活动组织方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这次活动确实很优惠,让她不要错过。

然而,唐静为孩子报名后没几天,她便接到了其中一家教育机构打来的电话。“当时我在三家教育机构共报了5门课,其中一家教育机构给我打电话,问我的孩子上完体验课后,是否还要继续上,如果上,得接着交钱。”唐静表示,她当时一头雾水,“交钱时,我自始至终都没听到‘体验课’这三个字,现在怎么突然扯到体验课了?”唐静意识到,事情根本不是她之前想的那么回事,“对方说,当天的活动各教育机构提供的都是体验课程,其中每门课都只有两三节体验课。”唐静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该教育机构的说法,那她相当于花了近三百元购买了10至15节体验课,每节课的费用就变成了二三十元。

那么,唐静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呢?通过唐静提供的二维码,记者进入了活动报名页面,发现活动已经结束。随后,记者通过页面上的相关内容对该活动进行了了解。记者看到,该活动是由6家教育机构联合推出的,主要面向3至12周岁的儿童,相关兴趣班涉及乐器、英语、书法等多个方面。记者仔细浏览了整个页面内容,相关宣传内容中对于活动的表述为:“五一特惠!原价2980元,现在只要29.9元就可抢订5门共60课时半年课”“29.9元抢订五门60课时半年课程,现场补交268元”。整个页面中没有出现“体验课”的字样。此外,在页面的“活动须知”中明确标注了抢订完成后一旦支付概不退费;所选科目一年内有效,一年内不参与学习视为自动放弃,不学或学不完概不退费;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属所报课程所在机构所有等内容。“我在电话中表示想退钱不上了,但被对方拒绝了。”唐静说,“事实上,即便改成体验课,这个活动还是划算的,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优惠力度的大小,而是对方没有说明是体验课,这就给人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对此,江苏万善律师事务所眭花琴律师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宣传时的约定提供课时服务。

眭花琴律师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维权:一是自行协商。消费者可以凭借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和经营者自行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要求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向消协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让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此举也可以促使经营者规范经营。如果仍无果,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