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让“印象管山”旧貌换新颜

核心提示: 走进村子,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楼错落有致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花木,就在路边的一片樱花林吸引了不少游客停车驻足。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绿色发展让“印象管山”旧貌换新颜

图为管山优美的风景。记者 旦平 摄

本报记者 旦平

从“用火药一炸,用挖机一挖”采石挖山,到盆景种植和生态旅游;从满目疮痍的山体,到郁郁葱葱的山林,管山村推进产业转型,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走进村子,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楼错落有致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花木,就在路边的一片樱花林吸引了不少游客停车驻足。

脱贫心切,采石发财毁环境

管山村风景秀丽,地处丘陵地带。但在村党委书记管德荣的记忆里,这里曾经是“炮声隆隆、灰尘密布”。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摆脱贫困,村里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如何富裕起来”的大讨论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靠山吃山”的共识。“用火药一炸,用挖机一挖,便是上好的建筑材料。”管德荣表示,那时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管山村的采石场就取得了很大的收益。

1996年,采石场除了两个宕口属于村办外,其他的都是由村里人自己承包,每个宕口由承包人每年上缴集体1.3万元承包款。第二年,村里对所有的宕口实行招标制度,引进更多的人来经营。管德荣算了一笔账,通过这次招标,最小的一个宕口年上缴集体款达6万元,当年村集体纯收入达300余万元。

同时采石业又带动了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村里人尝到了采石带来的“甜头”。

但是,长期的采石,对环境破坏很大,路上到处可见从卡车上掉下来的大小石块,有的村民被吵得彻夜难眠,靠近采石场的土地由于粉尘污染也是只长草不结果,村民们不满意的声音逐步多了起来。

转变思路,探索生态致富路

面对不健康的村级经济发展方式,管德荣感到,必须要痛下决心,转变思想,寻找更好的发展之路。

接下来走什么路?管德荣和村里其他几位党员干部讨论了好几个晚上。2007年开始,他通过广泛学习、调研和考察,积极与班子成员进行交心讨论,统一思想,本着“宜矿则矿、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008年,管山村关停了所有的采石宕口,开启打造“绿色GDP”的征程。

管德荣说,他要用发展采石行业的第一桶金,带领大家走更加科学的致富路。

2008年,管山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启动了千亩茶园计划;2010年,管山村投资240多万元实施千亩高效花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樱花、青枫、海棠、红梅等紧俏花木连片种植,带动周边农户600多户。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高效农业示范村。

团队合作,吹响效能“集结号”

2009年,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准备,管山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品茶叶,种植苗木花卉、果树,成立了当时最大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管山土地股份合作联社,下辖7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586户,占农户总数的95%,入股面积5300亩。通过土地的流转,为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管山村相继成立了“管山村花木专业合作社”和“管山村鸡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

为进一步加快茶叶合作社建设的步伐,2011年,该村在村集体栽种茶叶150亩、农户拥有200亩的现有基础上,重点投资100万元,帮助村民耕翻、购苗,减轻资金困难,从而进一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扩展了茶叶合作社的规模。目前已经有茶叶种植面积1300亩,种植户164户,管山茶叶品牌“管山云峰”也已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并在多次茶叶评比中获奖。三个合作社正常运转,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村现在成了产茶大村,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管德荣说,今后将继续育植“党员生态林”,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进一步优化环境,同时,整合现有的樱花园林,配合其他季节性观赏花卉,瞄准乡村旅游,从打造一条“樱花大道”开始,扩大各类季节性花卉苗木的种植品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花卉植物观赏,进一步增加茶农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