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2004年2月21日《丹阳日报》上的报道;
上图为贺华良所作的观音画像。
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高静
“我一定要好好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虽然我们至今一直未能谋面……”26日下午2点,一位腿脚有些不便的男子来到市融媒体中心,拿着一份已经泛黄的《丹阳日报》和一封上万字的手写感谢信,向记者讲述了他17年前经历的一件事,以及他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决定。
男子名叫贺华良,是皇塘镇蒋墅塘西村人,今年50岁。在他32岁时,和妻子离异了。2004年,他从家中的楼梯上意外摔落,导致腰椎受损,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左右,高额的医疗费用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年我的家人拨打了《丹阳日报》热线电话进行求助,一位记者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之后我就陆续收到了三位好心市民的捐款,共4000元。遗憾的是,我至今都没有机会和他们见上面,没法好好感谢他们。”说着,贺华良小心翼翼地摊开那份泛黄的《丹阳日报》,这是那篇求助报道的后续报道,他一直保存至今。
记者看到,这份报纸于2004年2月21日出版,在2版“社会新闻”右侧刊登了一篇题为《老贺一家又获助后巷寄来2000元》的报道,内容讲述了贺华良的父亲贺正平收到一张2000元的汇款单,是原后巷镇高士桥村一位名叫朱勤生的好心人寄来的。
贺华良说,经过后续疗养,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但腰椎损伤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他被评定为四级残疾,“我无法参加工作,如今主要靠残疾人补贴维持生活,年迈的母亲偶尔会打零工贴补家用。”虽然生活艰难,但贺华良一直不忘好心人雪中送炭给予他的帮助。
画画一直是贺华良的兴趣爱好,他从小就拜师学习工笔画。即使受伤恢复期间,他也一直坚持作画,还自学画观音像,“画观音像与画花鸟不同,讲究神韵与细节,一点不到位,整体的感觉就不对了。”为此,他买了好几本书学习,并反复练习。说着,他打开了背在身上的画筒,拿出两幅已经着好色的观音像。“像这种大幅的观音像,光是打样就需要一天时间,之后描画需要4天时间。”贺华良向记者介绍道,他每天会花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作画,“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观音像有300多幅,大部分都还未上色。”
一天,贺华良看着这些画作,心中突然有了想法,他觉得,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练习,他画的观音像也有些传神了,为何不用这些画来表达感恩之情呢?“我想给他们每人送一张观音像,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这每一笔每一划,表达的都是我对他们的感恩与祝福。”贺华良说,他想把自己内心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谢意,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最拿得出手的作品来表达。
与此同时,从去年5月份开始,贺华良开始手写感谢信,“里面一字一句都是我想要向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说的话,也有我身体残疾之后的一些感受和人生感悟。”记者看到,这封感谢信是用A3纸写的,有好几张,上面写的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涂了改、改了涂,甚至还有用纸覆盖上去重新写的段落,大约有上万字。
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贺华良还表达了他的另一个想法。他告诉记者,如果有市民想找他学画画,他愿意收取较低的费用教学,并将所收的学费捐出,用来帮助和他一样身体残疾或者患病的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希望。贺华良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可能好心人已经忘记了当年的事,但他们的爱心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我希望能将这份爱心与温暖传递下去。”贺华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