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群众需要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

核心提示: 15年前,陈军走进了开发区大泊社区。放下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选择每月仅仅600元的社区工作,陈军没有丝毫犹豫。

图为陈军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本报记者 马骏

15年前,陈军走进了开发区大泊社区。放下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选择每月仅仅600元的社区工作,陈军没有丝毫犹豫。

“能作为社区工作者为社区里的群众办些实事,对我来说,这是一份信任和肯定。”陈军如是说。

为民办实事,这并非一句空话。十多年里,这成了陈军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去年年底,大泊社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换届选举中产生了。作为新书记,陈军对着一众社区干部说:“社区工作就是去做老百姓有需要的事,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老百姓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社区更好地为民服务,改变两委班子工作作风和思路是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陈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是社区干部还是普通工作者,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社区形象,只有一心为民办实事,凡事客观公正,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在陈军看来,大泊社区就像是个大家庭,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社区工作者得做好榜样,整个社区才能长久地和谐发展下去。

按群众的需求办事,这是陈军的工作宗旨。“在村庄环境整治后,村里有了大量的绿化,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经过走访,听取民意,决定在村民们的房前屋后留下部分闲散地,让村民们能够自由地种植些蔬菜瓜果。”陈军说,后来发生的事有些出人意料。他告诉记者,种植农作物,意味着需要施肥,这就会产生一些刺鼻的气味。“实际上,虽然当时我们给村民安排了闲散地,但并非家家户户都去种植农作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植农作物产生的气味会进入家中,这是一些村民现在不愿意的事情。”陈军说,“因此,前段时间,就有村民邻里之间为了种植农作物一事产生纠纷。”陈军表示,为了解决纠纷,社区工作者再一次进行了走访,发现大多数村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愿再种植农作物。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军决定将那些闲散地全部改为绿化,为这场纠纷画上了句号。“不同时期,老百姓的思想和观念是不同的,作为社区工作者,必须通过不断的走访,及时了解老百姓的新需求,从而将矛盾和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陈军说。

作为社区“一把手”,敢为人先的勇气不可或缺。这一点恰恰是陈军较为突出的。2006年,刚刚走进社区的陈军进入了社区警务室工作。短短一年,陈军就将社区的警务室创建为江苏省一级警务室,这在当时是开发区的第一个。去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陈军提出了“封村”的建议,并很快落实到位。这同样是开发区一众社区中第一个这样做的。设卡口、使用“门卡”进出村庄、将居民小区大门口的自动起落杆改成人工手动起落……这一系列措施之后都在整个开发区内被推广。如今,作为新书记,陈军的心中自然有着一番设想。

大泊社区内仅有2个居民小区、1个自然村,辖区内原住居民仅有1600余人,外来人口近4000人。面对这一现状,陈军有一个设想:建立“一户一档”制度。“大泊社区的经济在开发区一众社区中只能排在中下游的位置,而发展社区经济不能盲目,应该先打好‘底子’。”在陈军看来,社区的安定和谐是一个社区良好发展的基础。“这项工作,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可以在定期的走访摸排中同时进行,通过建立‘一户一档’能够对社区人员情况进行有效掌握,为社区安全添一层保障。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建成档案后,将社区平时出现的矛盾纠纷等问题按照涉及的社区人员一一记入档案,这份记录不仅将作为每年评选‘文明户’的依据,还将与社区居民年终的福利待遇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社区居民按照乡约民规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陈军说,“现在的大泊社区还存在各种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大泊社区便能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