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这段时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央视新闻发起“我和中国一起成长”主题问答,其中“你的家乡有哪些让你‘小骄傲’的变化”话题引发网友热烈讨论。那身在丹阳,这些年又有哪些让市民们“小骄傲”的变化呢?
从衣食到住行,变化发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现在和以前相比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卫生环境,不愧是全国文明城市。”环卫工人张阿姨一说起丹阳的变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路面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垃圾,特别影响市容市貌,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了,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很多,再加上有我们环卫工人时时‘盯梢’,街道上也配备了很多垃圾桶,如今一条条道路都很干净整洁。”
经营花店的姜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让他切身体会到的城市变化就是城市的环境,“以前店铺门前的路还是泥土路,坑坑洼洼,每次我送花的时候都异常艰难,有时甚至会打碎花盆、花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泥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环境,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姜先生潜移默化成了城市环境卫生的“守卫者”,“看到路面上有散落的垃圾,我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毕竟不能让这些垃圾损害城市的形象。”
来自徐州的打工人徐女士已经在丹阳生活了9年,丹阳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这些年来,因为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她感受到了家乡与第二故乡的距离正在不断“缩短”,“以前我都是坐着最晚的那班‘绿皮火车’回徐州,晚上11点左右出发,次日早上6点多才能到达,需要8个小时左右,现在有了动车、高铁,我回老家只需要2个小时。”出行的便利,让徐女士觉得骄傲和幸福,“生活,真的在改变,变得越来越好了。”
“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步提高。”女装店老板袁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虽然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发展,但是她店里的生意依旧还好,客流量逐年提升,“市民收入逐步上涨,买新衣服不再是过年才能享受的‘特权’,大家的日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好。”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徐女士的精神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参加了社区的舞蹈队,每天晚上都和姐妹们一起跳舞,还会参加比赛,再也不像以前只知道窝在家里看电视,身体、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
“最开心的是小区里也有健身器材了,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义务教育的普及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农村而言。”“体会最深的应该是‘公厕改革’吧,丹阳现在有很多建设得非常有特色的公厕,算是城市一景,更解决了市民的如厕难题。”“丹阳一些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了,走到哪里都觉得像一幅画。”……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变化,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也有微不足道却切身体会的小改变,这些一点点的改变让他们越来越骄傲和自豪。
从软件到硬件,家乡可以让我们“更骄傲”
提到对于丹阳的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建议,“新丹阳人”徐女士表示,希望“新丹阳人”可以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福利,“虽然在丹阳已经有9年的时间了,但是户口一直在老家,这就导致在医疗保障、孩子上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政府可以将福利政策门槛降低一些,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在丹阳有更多的归属感。”
“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但是维护管理却有点没跟上。”市民董先生认为,基础设施确实得建,但更应加强管理,“比如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很多时候是‘一建了之’,使用后期出现问题也无人维修,最后这些健身器材都成了晾晒衣服的架子,实在是太浪费了。”此外,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可以盘活闲置资源,比如小区的空地、空房等,将其改造成社区活动室,丰富居民们的业余生活。
而在苏州工作的丹阳人李先生则表示,家乡可以对标更为发达的城市,依据自己的特色产业,从软件到硬件上,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比如可以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征询民意,了解群众需求,进行优化改良,便于群众办事;关注工厂劳动者,建立清单,动态管理,保障其权益等。”
作为一座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市民们对于丹阳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这座城市未来可以成为他们的“大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