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受到过“入睡难”困扰吗?
医生建议: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睡前一小时尽量不使用电子产品
本报讯(记者 高静) “虽然放假在家,但还是睡不好。”在7天春节假期中,王晨(化名)依旧饱受“入睡难”之苦。自从去年上半年跳槽后,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变大,王晨加入了失眠大军。本以为假期可以好好睡上一觉,却事与愿违。
采访中,记者发现,和王晨一样有失眠、入睡难等睡眠障碍的市民不在少数。“我每天晚上11点左右睡觉,大概睡6个小时。”正在上高二的学生小李告诉记者,因为学业压力大,他每天都睡得比较迟,如果遇到考试之类的情况,可能会睡得更晚。而在某轮滑俱乐部工作的陈女士则表示,自己每天都在凌晨之后才会睡觉,刷刷短视频、看看微博,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准备睡觉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经很晚了。因为睡前玩了太长时间的手机,陈女士感觉睡觉的时候大脑仍处在亢奋状态,所以入睡有些困难,睡眠过程中也会存在多梦的情况。长期的晚睡,再加上睡眠质量不佳,陈女士白天上班觉得很累,“晚上却又忍不住刷短视频,继续晚睡,如此恶性循环。”
中国睡眠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七成互联网用户受其影响;其次则为生活压力、环境因素、个人习惯等。
为了缓解睡眠焦虑,解决睡眠障碍,不少市民尝试了各种办法。习惯睡前玩手机的市民董女士给自己设定了屏幕使用时长限制,“我设定了30分钟观看视频时间提醒,时间一到就会有信息弹出来,提醒自己该放下手机,做好入睡准备。”睡觉前,她还会断开手机的网络连接,“避免睡觉时有聊天软件等信息提醒,影响睡眠质量。”市民黄女士则告诉记者,她现在会尽量避免饮用咖啡、奶茶等,“我每次一喝就会失眠,之后好几天状态都不好。”
此外,使用帮助睡眠产品的人也不在少数。市民胡先生就曾购买过褪黑素,“好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确定是产品的效果,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市民孙女士则在网上购买了睡眠眼罩、枕头等物件,还在睡前听有助于睡眠的音频。
记者注意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睡眠质量,与睡眠相关的产品受到追捧。睡眠仪、蒸汽眼罩、床垫、被子……很多产品冠以帮助睡眠的头衔,但其中效果到底有多少,还得因人而异,甚至一些产品被曝出仅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影响睡眠质量,往往是主客观因素叠加的结果。如何真正的掌控时间,拥有更好的睡眠?有医生建议,市民要注意改善睡眠环境,合理饮食,加强运动,尤其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可以选择听音乐、看书来替代刷手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