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宠物狗、猫伤人事件一直是市民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将“遛狗拴绳”写入法律条文之中——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该法将于202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法规定,携带犬只出户,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对饲养的犬只未按规定定期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的,可能被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除罚款外,还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委托动物诊疗机构、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代为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宠物狗、猫伤人事件一直是市民们关注的焦点。由于现阶段对于宠物饲养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宠物饲养成本过低,事故责任归属模糊,进而饲养泛滥。宠物狗、猫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同时,有些宠物主人为逃避宠物伤人的责任,甚至选择直接将宠物遗弃,由此导致居民小区内外出现不少流浪狗、猫,影响小区卫生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市民认为,此次“遛狗拴绳”入法,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了个好头,相关问题或因此得到有效改善。
市民王女士习惯晚饭后在自家小区里散步,这些年,她已经记不清被那些没有拴绳的狗吓过多少回了。让王女士感到无奈的还不止如此,“每次被没拴绳的狗吓到,我都会提醒狗主人要给狗拴好绳子,但他们经常会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跟我说‘我家狗不咬人’,好像是我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王女士对此很是不解,“难道非要等自家的狗闯了祸、伤了人才能文明养犬吗?”王女士表示,孩子们马上开始放寒假了,居民小区内将出现更多锻炼的人群和玩耍的孩子,这意味着,遛狗不拴绳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会越来越大。
市民吕先生家养了一只中型犬,这几年,因为爱犬闯祸,他已经花费了几千元的“冤枉钱”。“这只狗当初是我儿子领回家里来养的,后来他去外地工作,每天早晚遛狗就成了我的事情了。”吕先生说,他们一家原本住在城郊,周围是偏僻的旷野,每次遛狗,他都会把拴狗的绳子解开,让爱犬撒欢儿跑。搬家到市区的居民小区后,吕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拴绳遛狗,但狗却习惯了“放养”,经常挣脱了绳子后到处乱跑,吕先生对此很是无奈。“河里的鹅、圈养的鸡、小区里的小野猫,都被它咬死过,甚至有一次往人身上扑,伤了人。”吕先生为此赔了不少钱,几次都气得想把狗送人,但内心又舍不得。
“90后”小刘和丈夫以前曾经营过一家宠物店。“当时,我们一度收养过一些被人遗弃的宠物狗、宠物猫。”小刘说,“做这个生意,主要也是因为我和丈夫喜欢小猫小狗。因此,看到那些被弃养的狗和猫,就动了恻隐之心。”小刘告诉记者,当时她和丈夫还将收养流浪狗、猫的事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呼吁养狗、养猫的市民不要随便弃养,但这件事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店就那么大点地方,除了收养的狗、猫,还有顾客寄养的宠物。”小刘说,“其中一些人当初将宠物狗、猫送来的时候说是寄养,但之后我们才发现,他们其实是将宠物遗弃了。后来,我们店里实在没办法处理了,便不再做这件事了。”小刘表示,一些人弃养爱宠,是由于那些宠物狗、猫闯了祸,主人怕担责,干脆弃养。小刘认为,文明养狗目前尚未深入人心,如今,随着“遛狗拴绳”入法,很多人在养宠物狗、猫之前会更慎重,在养的过程中也会更文明,这无疑是件好事。
对此,有市民提出,“遛狗拴绳”入法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执行,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规则来加强落实。“例如,可以把饲养动物管理和社区管理结合起来,从城市街道到农村社区。可以由相关部门派人检查、志愿者监督、居民相互监督等手段,再利用公共资源进行调查取证,同时把后续惩治、处罚落到实处。”一位市民说道。也有市民表示,教育和预防永远比惩处的成本要低,新《动物防疫法》的施行离不开有力、有效地宣传,只有让大家从根本上意识到法律的权威和意志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