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裕隆 摄
本报讯(记者 裕隆 通讯员 贾佳)近年来,各种诈骗案件呈高发、多发、多样化态势,诈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电话诈骗、网络诈骗、保健品诈骗、非法集资等,形式五花八门。针对这一现象,近日,中山路派出所民警来到凤美新村社区,针对防范意识淡薄的老年人开展了防诈骗宣传活动并发放宣传单。
民警总结了我市高发的几类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虚假平台投资理财诈骗。诈骗分子通常自称职业投资人,以大量的专业术语骗取老人的信任,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设下投资理财陷阱,诱导老人在诈骗分子提供的虚假股票、期货、虚拟货币等平台进行投资。
民警提醒,投资要选择正规渠道,克服“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念头,看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轻易地将自己的钱转出去。凡是要用钱的时候,要找老伴、孩子或者信得过的邻居、朋友商量。
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通常自称是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声称老人涉嫌xxx案件,要求转账进入安全账户等待调查。民警表示,凡是自称公、检、法机关或医保局、社保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并需要老人保密等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要求老人把钱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都是诈骗。
冒充客服诈骗。诈骗分子通常自称是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客服,在准确说出老人的购买时间、付款方式、收货地址等信息取得信任后,即声称老人购买的商品有误、质量有问题,可以退款、退货、赔偿等,并以各种理由诱使老人提供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实施诈骗。
民警提醒,凡自称是电商客服,不要立刻相信,应向官方咨询,此外,老人购物在收到快递后,应将自己的姓名、手机号、住址等个人信息立即销毁,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当天,民警还建议老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不轻信他人,不要贪图小便宜,防止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