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推荐一款外婆菜,称香辣可口、味道极佳,但市民收到货后却发现包装简陋、口感怪异——
直播带货的“坑”,你踩过吗?
图为杨女士从一网红直播间购买的某品牌外婆菜。
记者 高静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真的是太难吃了!”市民杨女士对于最近从网红直播间购买的某品牌外婆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据杨女士介绍,几天前,她在一网红直播间看到了某品牌外婆菜的推荐,主播称此款外婆菜香辣可口,可以搭配米饭、馒头、面条等各类主食。“直播时,主播试吃,称味道极佳,我通过视频也看到其色泽诱人,于是忍不住就下单了。”等待了两天后,商品到货,杨女士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却大失所望,“首先商品包装就有问题,瓶子是塑料材质,盖子上还有灰,看起来像是小作坊生产的;其次,外婆菜的口感很怪异,像是放置了很久的感觉,实在难以下咽。”对此记者提出可能因为外婆菜是地方菜,杨女士口味不适应所以才觉得其味道怪异。但杨女士否定了记者的猜想,“之前去湖南旅游的时候,我尝过那边的外婆菜,口味不是这样的,此款外婆菜吃起来感觉像是坏了一样。”杨女士表示,她现在再也不相信主播推荐的商品了,“现在很多主播根本不管商品的质量,只知道忽悠消费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市民也有和杨女士类似的遭遇。市民黄女士是资深网购达人,网购“年龄”达十年以上,也踩过不少直播带货里的“坑”,“在一场直播中,主播推荐了某品牌的卤鸡爪,看起来肥美可口,但最终收到的鸡爪却又小又干瘪,看起来完全不是同一款商品,我甚至都怀疑主播的样品是特制的,和卖出的实物并不一样。”此外,黄女士还遇到过直播间下单后,商家售后不给退货的问题。
近年来,直播带货逐渐成为热门网络销售模式,李佳琦的“美眉们”、薇娅的“女人们”日益壮大,各界明星们也“跨界”成为带货主播,但是“三无”产品、货不对板和售后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上半年中消协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和“担心售后问题”是消费者两大主要顾虑,分别占比60.5%和44.8%。同时,“虚假宣传”“商品来源”“假冒伪劣”等也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体验的重要方面。
据业内人士介绍,“网红带货”模式一般为商家与主播经纪公司合作,由经纪公司安排“网红”推广商品。很多经纪公司对商品质量的把关并不严格,而带货的“网红”也不会事先对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仅仅只是在镜头前对商品进行简单推荐。因此,带货直播过程的“事故”屡屡发生,比如不粘锅其实很“粘”,“阳澄状元蟹”变身“阳澄湖的大闸蟹”。
遇到直播带货中的“坑”,消费者该如何维权?江苏万善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志浩告诉记者,今年6月24日,中国广告协会发布了国内首份《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据悉,《规范》对网络直播营销中的商家、主播、平台经营者、主播服务机构和参与用户的角色、行为都作了全面的定义和规范,该《规范》自7月1日起实施。《规范》中明确提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依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严格履行产品责任,严把直播产品和服务质量关;依法依约积极兑现售后承诺,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作为自律文件,主要是倡导引导自律自治,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也通过一定措施来保障自律的有效实施,如可以视情况进行提示劝诫、督促整改、公开批评,对涉嫌违法的,提请政府监管机关依法查处等。
张志浩提醒消费者在通过直播购物时,最好第一时间保存相关购物记录资料,如该商品直播时的广告宣传、支付凭证、直播回放等,“因为网络购物相关信息在删除以后很难恢复,所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应该截屏,保留一些相关原始数据,以此佐证诉求。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与广告宣传不符等问题,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平台介入,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还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