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等八类人被列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核心提示: 今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其中明确了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八类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今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其中明确了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八类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呢?遗传因素

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就容易发生该疾病。另外,从种族角度来讲,黄种人遗传因素方面属于中度易感人群;而白种人的遗传基因背景属于低度易感。比如说,中国人稍微胖一些可能就会发生糖尿病、脂肪肝或者高血压等疾病,而白种人可能很胖才会患上这些疾病。

环境因素

糖尿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主要和经济发展较快有关,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健康素质也有关系。其中,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动得太少所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您是不是一个“准糖人”呢?

您离糖尿病究竟有多远呢?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并非有着明显的界限,也不是简单的一步跨越,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是一个决定糖尿病走向的阶段,但大部分人都不熟知。“糖尿病前期”人群,就是通过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的血糖异常升高者,但他们的血糖水平还不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患者,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如果稍不注意,糖尿病将不久而至。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人,必须引起重视。

警惕糖尿病“缠身”

在我国,约每十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其带来的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专家指出,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做一次正规的血糖检查,当突然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时,需警惕糖尿病可能已“缠身”。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中公布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和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生育史。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核心信息称,应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此外,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至58%。

秋冬要积极防治糖尿病足

秋季天气干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的季节。糖尿病患者在秋季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双脚,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要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患者一旦患病之后,不仅要严格监控血糖,还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足病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尽管糖尿病的脚部病变听起来比较严重,但如果能做好早期防治,多数由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是能避免的。往往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我市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汉王大爷,患糖尿病有二十多年了,一年多之前,他走路时感到小腿酸疼,休息一段之后又可以继续行走,走一段路之后又会感觉小腿酸疼。对于这些症状他没有特别在意,感觉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走路腿脚不利索是正常现象。但是大约一个月之前,王大爷的足背出现了红点,并逐渐发展到足趾发黑。他马上到医院就诊,经检查,王大爷患的是糖尿病足。

其实一年多之前,王大爷走路感觉到小腿酸疼时就应该来医院就诊了,临床不少患者忽视了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往往等病情很严重了才来就诊。由于糖尿病足起病之初患者没有严重病变的感觉,思想上不重视,医疗护理不到位。有些患者走路时出现腿酸困、痉挛等症状时,以为是自己年龄大了的缘故,也有的患者误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没有想到是由糖尿病足引起的,还有些患者出现足皮肤溃疡了,还认为是小事,殊不知,糖尿病足患者一旦出现溃疡往往难以愈合。

虽然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糖尿病足这样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只要预防保健得当,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致死致残。所以说,患者当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时,要规律地应用控制血糖的药物,使血糖降至正常,并应时刻关爱自己的足部。当出现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触觉等有异常改变时或一些细微的外伤时,请及时找专业医师来诊治。

(权娟)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