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不该成为一场“杠杆游戏”

核心提示: 江苏一家长因被老师要求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觉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后,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该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引发热议——

“家校共育”不该成为一场“杠杆游戏”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江苏一家长因被老师要求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觉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后,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该事件再度将“家校共育”这一话题抛在了大众面前。一直以来,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教育”自然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作为家长,更多扮演的应该是“后勤部长”的角色。而在不少老师看来,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一同努力,家长不可缺位。近年来,家长指责老师“偷懒”、老师认为家长不关心孩子此类矛盾屡见不鲜,“家校共育”渐渐成为了一场家长与老师双方计较多做少做的“杠杆游戏”。

最近,记者采访我市多所学校的学生家长,发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情况虽然也有,但并不多。不少家长表示,所谓的“批改作业”实则是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不过,也有家长表示,除了批改作业,学校方面确实有一些直接或间接布置给家长的“任务”。

市民陈琳(化名)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前段时间,陈琳接到孩子班主任的电话,告诉她班级排了一个舞蹈节目,但是舞蹈老师请假了,所以希望有舞蹈功底的陈琳帮忙给孩子们排练。陈琳告诉记者,她是学校家委会的成员,平时与学校老师们的关系不错,因此不太好拒绝。那些天,陈琳不得不利用午休时间去给孩子们排练,学校公司两头来回跑。陈琳认为,如果家长与学校老师能建立不错的关系,老师想必也会对孩子“特别照顾”,因此,学校方面的事情,陈琳一向比较重视。

市民许先生则表示,现在学校很多作业实际上都是家长完成的,有些“形式主义”,而且很浪费时间。比如一些打卡项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卡一次,还要拍摄照片或视频、截图到家长群里汇报。“特别是一些主题性作业,像我女儿读八年级,是住校生,一周才回来一次,不少主题性的作业平时都是我们帮她完成。”许先生并不觉得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教育有帮助。

“网上那位家长的情况,我也看到了。说实在的,他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想必也是被逼得实在有些气愤,才会这么做吧。”市民刘先生认为,实际上,涉及到孩子的教育,家长与老师相处过程中的关系是比较敏感的。“偷懒”的老师毕竟是极少数,而将教育全盘托付给老师和学校的家长同样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家长会极力营造一种与老师之间比较和谐的关系。对于老师布置的“家长任务”,家长们还是会积极配合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一事,有老师表示,批改作业本是老师的工作,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途径,不应交由家长负责。也有老师表示,初中、高中的一些学科是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去总结经验的,单单学科作业本的练习量与难度不足以应付考试,就只能进行额外的练习,“因为现在老师的教学常规任务较重,如果加上额外的练习批改,时间就非常紧张,但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进行检查,有些老师不放心,就会要求家长监督检查或者家长直接检查,这种情况也是会有的。”

对于此事,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否成为家长的负担,主要得看家校之间的沟通。可以说,沟通是基础。否则,在家长看来,“家校共育”就成了学校“偷懒”的借口。有的家长工作时间比较固定,晚上下班后有时间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也许没有时间来配合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老师以“不关注孩子”为由教训家长,实则是在激化家校矛盾,毕竟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因此,学校方面不妨花一些精力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理解家长的难处,与家长积极沟通,灵活运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作为家长,不该对老师的要求一味盲从,同样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积极去和老师沟通,表达自身和孩子的想法。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家校双方更加了解孩子,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王琳
相关阅读: 杠杆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