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里听心声

核心提示: 7月下旬首轮走访、8月中旬二轮走访,融媒体中心记者志愿者先后敲开香草苑、宜和小区300余户居民的家门,笑脸相迎、热情招呼、积极配合几乎成了标配。

本报记者 束旦平 尹媛

昨日傍晚,记者走进国信宜和小区15栋3楼开展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入户大走访时,正巧碰上一头白发的眭新宇埋头打扫该层楼公共区域。“小区里到处都干净整洁,我们把自家门前弄妥当不是理所当然么。”听说记者是来大走访的,年近八旬的眭新宇十分热情,再三让进屋坐下凉快凉快。

“这几年城市环境越变越好!”眭新宇77岁的老伴曹峰英一提起文明城市建设便赞不绝口。“从前住新家园,现在住宜和,小区环境都好得没话说。”

90后的袁超获悉记者来意后,忍不住“碎碎念”式“吐槽”+“点赞”。“哎呀,以前那小广告可烦人了,墙上、地上、门上,到处都密密麻麻的。现在每天进进出出,看哪哪儿都清清爽爽,心情特好!”袁超说,她也成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忠实拥护者,如今也爱随手“处理”影响市容的不文明小细节。

除了与邻居同样点赞城市“硬环境”改善之外,在窗口单位工作的眭丽萍直言,平日点滴更见市民文明素质的显著提升。“不论是文明城市创建,还是如今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没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都当做分内事,时时关注并事事尽力,礼让行人、自觉保持身边环境整洁、及时制止偶遇的不文明行为等等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丹阳人的习惯。”眭丽萍说,文明创建和长效管理都离不开市民的行动自觉。

“退休后我们就爱出去走走看看,大城市、小乡村都去过,从前也羡慕别处环境好,这几年却越来越觉得还是丹阳最好。”凌玉兰家住水云东村,近来白天常和老伴到宜和小区带孙辈,他告诉记者:“我们小区附近的城北分洪道以前也有过脏臭现象,但经过整治以及大家的共同保护,如今成了大家爱去散步的地儿。”在凌玉兰看来,全员参与的“软维护”和政府保障的“硬投入”同样不可或缺。“从前人家遛狗,双手插袋、‘声控’遛狗,现在可是牵引绳、塑料袋、粪便铲、报纸一大套装备,而且也会考虑其他行人感受。以小见大,从‘遛狗’这件小事就足见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不用说了。”凌玉兰说,与丹阳文明同步提升的,是全体市民的幸福感。

7月下旬首轮走访、8月中旬二轮走访,融媒体中心记者志愿者先后敲开香草苑、宜和小区300余户居民的家门,笑脸相迎、热情招呼、积极配合几乎成了标配。“更高程度的文明丹阳给予了我们更多获得感,除了高兴点赞,我们也乐意做参与者、助力者,让丹阳城更文明、丹阳人更幸福!”不同的面孔,同一种期盼,那就是让丹阳更文明、更美好。

责任编辑:周娜
相关阅读: 心声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